文档详情

9-4电介质及其极化[精].ppt

发布:2017-01-15约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9.4 电介质及其极化 电中性的分子中,带负电的电子(或负离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或正离子)束缚得很紧,不能自由运动-束缚电荷(或极化电荷)。 一、电介质的电结构 电偶极子模型: 每一个分子中的正电荷集中于一点,称为正电荷重心;负电荷集中于另一点,称为负电荷重心 — 两者构成电偶极子 1、有极分子(Polar molecule) — 极性电介质 例如: HCl、 H2O、CO、SO2 H2O . . . O H H H O + H + 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有固有电偶极矩 二、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 固有电偶极矩 ~ 10–30 C·m 分子 HCl 3. 43 H2S 5. 3 HBr 2. 60 SO2 5. 3 HI 1. 26 NH3 5. 0 CO 0. 40 C2H5OH 3. 66 分子 p / (10?30C ? m) p / (10?30C ? m) H2O 6. 2 有极分子的电偶极矩 2、无极分子 (Nonpolar molecule) 例如: H2、O2、CO2、CH4 C H + H + H + H + 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 无固有电偶极 — 非极性电介质 三、电介质的极化 (Polarization)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表面出现正负电荷层的现象—电极化 极化机制 无极分子位移极化 有极分子取向极化 1、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无外电场: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介质不带电 加外电场: 产生感生电偶极矩 主要是电子(云)移动 极化的效果:端面出现极化电荷 + + + + + + + + + + + + + + + + + + + + 极化电荷 极化电荷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无外电场:固有电偶极矩热运动,混乱分布,介质不带电。 + + + + + + + + + + + + 加外电场:外场取向与热混乱运动达到平衡。 + + + + + + + + + + + + + + + + 极化的效果:端面出现极化电荷 有极分子电介质也存在位移极化,但取向极化是主要的,它比位移极化约大一个数量级。 电场频率很高时,分子惯性较大,取向极化跟不上外电场的变化,只有惯性很小的电子才能紧跟高频电场的变化而产生位移极化,只有电子位移极化机制起作用。 四、电极化强度 (Polarization intensity) —表征电介质极化程度 如何表征? 电极化强度:电介质中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分子电偶极矩的矢量和 单位:C/m2 —面电荷密度? ?V ? 宏观小、微观大的体积元 极化状态:各分子电偶极矩矢量和不会完全相互抵消。 表征极化程度。 n —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每个分子的正电荷重心相对于其负电荷重心都有一个位移l,各个分子的感应电矩都相同,电介质的极化强度为 以均匀的位移极化为例: 均匀极化:电介质各处极化强度P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电极化强度P ~ 总场强E ?e?电极化率(介质性质,与场无关) ?介质中的总场强(外电场+极化电荷电场) ?相对介电常数 只讨论各向同性、线性电介质。 五、各向同性、线性电介质的极化规律 方向相同(各向同性),成正比(线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