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解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
鳞化 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上皮,就叫做鳞化。
完全康复 完全康复是指疾病造成的损伤完全消失,其功能、代谢和结构得以恢复,机体重新处于稳态。
不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造成的损伤虽未完全消失,但已得到控制,机体通过代偿可以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死亡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增生 器官或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使该器官体积增大即为增生。
肥大 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萎缩 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组织的过程。
变性 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
脂肪变性 指非脂肪细胞胞浆内出现明显脂滴。
虎斑心 在严重贫血等原因时,心肌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在心内膜下和乳头肌处脂肪变性的心肌细胞呈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故称虎斑心。
玻璃样变性 又称透明变性,在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处,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纤维素样坏死 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形似纤维素(纤维蛋白),故而得名。
坏死 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疽 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凋亡 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溃疡 皮肤或粘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的缺损称为溃疡。
病理性钙化 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修复 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再生 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增生的现象称为再生。
肉芽组织 有旺盛增生能力的幼稚的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一定量的炎性细胞构成。
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 因动脉血液流入过多而致该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
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及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 增多称淤血。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较质。切面可见肝小叶中央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小叶外周因脂肪变而呈灰黄色,相邻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和周围脂肪变区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中药槟榔的切面,称槟榔肝。
心衰细胞 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聚有水肿液,其中常有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常将红细胞吞噬,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力衰竭细胞。
血栓形成 活体心血管内血液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
栓塞 随循环血液流动的不溶性异常物质阻塞血管的过程。
梗死 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梗死。
栓子 阻塞血管的不溶性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 血液流出心、血管腔外称出血。血液流到体腔或组织间隙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交叉性栓塞 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在伴有右心向左心的血液分流时,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可进入左心而栓塞于体循环的动脉分支,称为交叉性栓塞。
逆行性栓塞 指较大静脉(下腔静脉)内的血栓,在胸、腹腔内压突然升高时,使其逆血流方向运行到较小静脉(股、肝、肾静脉)分支并造成栓塞,称为逆行性栓塞。
白色血栓 在心脏、动脉及静脉内,血栓的起始部一般是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质地较坚硬,与血管壁粘着牢固,称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是血栓的体部,主要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网、网内的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组成,于是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层状波纹状混合血栓,又称层状血栓。
红色血栓 当血栓继续延长增大,以至完全阻塞血管腔时,则血流停止,血液迅速凝固,其成分主要为红细胞,色暗红,称为红色血栓。是血栓的尾部,易脱落。
透明血栓 是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主要是由纤维素及血小板构成,镜下呈粉红色,均质半透明,故称透明血栓。由于其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发生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
血栓机化 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血栓机化。
炎症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损伤的反应为炎症。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坏死统称为变质,包括水样变性、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等。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