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博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三)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
高考信息联考卷(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当大禹站在怒吼的黄河岸边时,他一定会表情凝重地思考一个问题:这大洪水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在时光的长风中,地质学家站在大禹的左侧,胸有成竹地摊开双手说,当然是地震造成的,是地震帮助黄河积蓄了它的力量,但是站在大禹右侧的气象学家却又起腰来频频摇头,他们坚信,要想解释那场洪水,还需要从天上找答案。是的,在那云谲波诡的上古苍穹之中一定是发生了另外一些事情,华夏大地才会被彻底地洗礼。
②且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995年。
③那一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院士出访埃及,尼罗河畔恢宏古老的卢克索神殿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和当地学者交流,听说经过无数先辈前赴后继的努力,古埃及历史的定年工作已经基本成型之后,宋健院士感慨万千。这次埃及之行让宋健院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同样是文明古国,但中国的先秦时代,尤其是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依然被重重迷雾笼罩着,就好像弥漫的烟尘里伫立着祖先的剪影,我们知道他们在那儿,却看不清楚他们的样子和神情。
④宋健院士回国后,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了。最后经过各学科专家的一致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出了初步结论,大禹建立夏王朝的时间被初步选定在公元前2070年。
⑤这个节点正好落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时间段内。
⑥大约在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这段时间,华夏大地迎来了一段温暖湿润的美好时代,后世学者将这一时间段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家施雅风先生指出,大暖期最温暖的时候,长城以北地区较之今天,平均气温要高3摄氏度以上,而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授方修琦也认为当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相对今天气温要高2摄氏度左右。在这种风调雨顺的大环境下,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口大量增加,生产力水平不断上升,各个聚落和城塞犹如满天星斗密布于华夏大地。
⑦然而,在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突然迎来了一次降温,我们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这次降温留下来的痕迹,比如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姚檀栋院士也在自己的文章中介绍了同一时期内由氧同位素线索记录下来的气候变动,一般情况下,空气中氧18的丰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气温越高,氧18在空气中所占比例也越高,当携带着相应比例氧18的空气被冷冻进冰芯里或者固定在山洞中的石笋里时,其内部的氧18历史丰度曲线就会显示出过去千百年来的气温起伏规律。然而,无论是祁连山上的冰芯还是莲花洞里的石笋,其内部的氧18丰度在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段时间里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当时中国有过一次广泛的降温。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畔这两个古老的农业种植区,也同样出现了降温现象,这很可能意味着4000多年前的这次降温是全球性的,降温带去的干旱也使得上述两地的人们由于谷物减产而面临资源的巨大匮乏。除此之外,在对地层孢粉分析、海洋沉积物、考古动植物遗存等研究中也发现了相关证据。华夏的先民也感受到了显著的气候恶化,在一些古代典籍如《尚书·尧典》中也都曾有所记载。
⑧这种全球范围内的降温同样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当气温下降时,夏季季风会减弱,季风雨带将重新调整它的位置,黄河、淮河地区很可能迎来频繁的暴雨,其后果就是,黄河河道再也无法控制其蓬勃的水量,最终洪水四处漫延,华夏大地一片汪洋。
⑨通常认为,夏王朝建立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华夏文明之所以会在这个地区步入王政是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的。从海拔高度来看,整个中国大致可以划为三级台阶,最高一级台阶在西部青藏高原一带,平均海拔在3000~5000米;最低一级台阶主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及东三省地区,平均海拔多在500米以下。4000多年前,当气温骤降带来的剧变席卷全国时,最高一级台阶和最低一级台阶都将不再适合人类生活。
⑩海拔最高的第一级台阶过于深入内陆,且有喜马拉雅山阻隔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当夏季季风减弱时,这一地区将长期被干旱和寒冷所笼罩,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承载力差,无法养育足够多的人口,而海拔最低的第三级台阶由于其地势太低并位于黄河下游,当洪水泛滥时,这一地区的人们会面临严重的内涝,生产生活自然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