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课件第4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会计学基础》 第四章 复式记账法 第四章 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概述 借贷记账法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第一节 复式记账法概述 一、记账方法的概念 登记账簿必须采用科学的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指对客观发生的会计事项在有关账户(或账簿)中进行记录时所采用的方法。 按记账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大类。 单式记账法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记账方法,它是指对发生的会计事项只在某一账户中做出单方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它对每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反映经济业务的一个方面,一般只反映现金(货币资金)的收付及人欠(债权)、欠人(债务)的事项,而不反映现金收付的对象及债权、债务的对象。 复式记账法是相对单式记账而言的,它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登记,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记账方法。 当前,我国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均采用复式记账法。 二、复式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的概念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特征是: 1、采用复式记录方式(双重记录方式),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并形成科学的记账规则。 2、运用统一的记账货币单位,并运用简明的记账符号表明记账的方向和数量的增减。 3、有完整科学的账户体系,既有人名账户,也有非人名账户;既有实账户,也有虚账户,并通过实账户和虚账户的配合来反映利润和权益余额。 4、有全部账户体系的平衡公式,并能根据会计平衡公式检验全部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二)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复式记账法是以价值运动和会计等式为理论基础的。按照这个会计等式,一笔经济业务的数量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反映,会引起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或者引起等式一边一个项目增加,另一个项目减少。为此,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中做等额的双重记录,以便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存在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 (三)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记账方法。我国曾经采用过的复式记账法包括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后两种已经成为历史。借贷记账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复式记账法。目前我们国家也普遍采用这一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方法一般都是由记账符号、所设账户、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等内容构成的。即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记账符号、设置账户、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 记账符号是指明会计事项应记入某一账户的某一部位(方向),并表明数量增减变化的符号。例如,在借贷记账法下,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记录和监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按经济内容设置,划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 记账规则又称记账法则或记账规律,是会计运用记账方法记录经济业务时应当遵守的规律,是记账方法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 试算平衡是指为保证会计账务处理的正确性,依据会计等式或复式记账原理,对本期各账户的全部记录进行汇总和测算,以检验账户记录正确性和完整性的一种专门方法。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借贷记账法大约产生于12 世纪的意大利。它起初属于一种单式记账法,到15世纪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复式记账法。当时,意大利的商品经济,特别是沿海城市的海上贸易,己有很大的发展。但流通使用的货币(包括名称、种类、重量和成色等)却很复杂,币制不统一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障碍。 尽管当时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为主的“银行”(银钱业)相当发达,但频繁的货币兑换和折算仍很不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就受到商人们的欢迎。 商人可以把不同的货币存入“银行”, “银行”则折成公认的货币计量单位为该商人开设存款户。“银行”为每一存款人记账时,都预留两个记账部位:一记“我应当给他的”,即对于收进来的存款,记在贷主名下,表示债务,即应付款,相当于今天的“贷方”;另一记“他应当给我的”,即对于付出的放款,记在借主名下,表示债权,即应收款,相当于今天的“借”方。这里的“我”是指“银行”,而“他”是指“存款人”。借贷的含义都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讲的。 借贷的含义都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讲的。因此,甲、乙两人如同时在“银行”有存款,甲须付给乙一笔货款,“银行”就可以在甲、乙两人的存款户中转账,既记在甲的贷方,又记在乙的借方。当时,借贷两字表示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 大约从15世纪初开始,经历了七八十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形成了一种比热那亚更为完善的记录方式,称为威尼斯式。威尼斯式的重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