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性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性护理[摘要]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正确保护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加强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保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b)-080-01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反复穿刺及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内瘘的阻塞,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保护内瘘、预防内瘘阻塞、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对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
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4~67岁,平均49岁。基础疾病:慢性肾炎31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3例,梗阻性肾病1例,其他疾病2例。内瘘使用时间5年以上10例,4~5年14例,1~3年16例,1年以下2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因疾病的长期折磨,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及恐惧心理,医务人员要以热情关怀的态度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造瘘的目的及瘘管的形成、作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减轻或解除其思想顾虑,自愿接受手术并在术后积极、主动地配合内瘘管理[1-2]。
2.2 内瘘术前护理
临床将动脉与浅部静脉通过手术吻合,称为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前要指导患者纠正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避免一切对内瘘不利的因素;患者的生命体征要平稳,选择非惯用侧手臂做内瘘,造瘘侧肢体要清洁;一旦确定手术部位,要对内瘘侧肢体进行保护,应尽量避免在造瘘侧肢体行动静脉穿刺、进行各种注射和采血,保护造瘘侧肢体的血管,确保手术部位皮肤无破损、感染。
2.3 内瘘术后护理
每日检查扩展静脉搏动情况、内瘘口是否通畅,若于静脉侧扪及震颤音,用听诊器听到血管杂音就表示瘘管通畅,否则应怀疑有血栓形成,应立刻与医生联系并及时处理;注意患者血压、脉搏的变化,术侧手臂应适当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1~2周后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愈合好的情况下,嘱患者多握拳、使用握力球等,尽快使静脉动脉化;造瘘侧肢体禁测血压及各种注射,避免挤压造瘘侧肢体;不要穿袖口过紧的内衣及用力举重物,防止内瘘闭合及吻合口撕裂[3-4]。
2.4 正确使用内瘘
内瘘的成熟取决于自身血管条件及手术情况,若静脉扩张、管壁肥厚、有动脉震颤或搏动则表示内瘘已成熟,一般需4~8周,在内瘘扩张较好的情况下2周后可用静脉端,3周后可用动脉端;新的瘘管管壁薄而脆,要做好保护,故在最初几次穿刺时,最好是由有经验的护士穿刺,穿刺时应谨慎,仔细摸清血管走行的方向,距吻合口较远处进针,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每次穿刺前应观察瘘管有无炎症、感染、狭窄及动脉瘤等并发症,并触摸吻合口有无震颤,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采用阶梯法穿刺方法,即穿刺点不固定,且新穿刺进针点距离上次进针点至少1 cm以上,避免在一点重复穿刺而造成该处血管扩张,弹性减弱,硬结节瘢痕及动脉瘤形成[3],穿刺时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5 cm以上,离心方向穿刺,以保证充足的血流量,静脉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不少于8 cm,向心方向穿刺,保证静脉回流通畅。穿刺的方式是促进内瘘成熟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之一[4]。
2.5 透析后内瘘的保护
透析后正确的压迫方法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透析结束后拔针时,按压穿刺点力度要适宜,如果压迫力度小、时间短,可致局部渗血,造成血管及周围纤维化,或导致血栓形成,时间太长,压力过重,则有可能阻断内瘘血流,导致内瘘阻塞;压迫位置应在血管进针处,而不是皮肤进针处,以免形成皮下血肿[5]。针眼处一般用1 cm大小的正方形纱布压迫止血,也可先用创口贴贴在上面再用纱布块压迫。0.5 h放松,2 h取下纱布,24 h内禁止擦洗穿刺点,防止感染,保持穿刺点和导管口清洁干燥。
3 结果
42例患者中,4例发生内瘘血管阻塞,女1例,男3例,其中,1例患者由于睡觉时头枕内瘘侧肢体,导致内瘘血管受压致血流中断引起闭塞;1例因多次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多而引起全身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诱发内瘘血栓形成;1例与皮下血肿有关;1例系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条件差;其他患者内瘘通畅,使用良好,本组无因穿刺及压迫不当而造成内瘘阻塞。
4 讨论
血液净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愈来愈长,通过护理干预,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尤为重要。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精心护理,预防内瘘阻塞,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6],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