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Visor:硅谷华人创业的大数据反欺诈公司,来中国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ataVisor:硅谷华人创业的大数据反欺诈公司,来中国了
滴滴的投资人彭志坚在美国初见到谢映莲时,没聊多久就和另一位合伙人许良决定投资,但谢映莲却愣住了。她是DataVisor的创始人兼CEO,对这份诚意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不需要融钱”。2015年9月,DataVisor刚完成一轮来自金沙江创投和恩颐投资(NEA)的融资,加上公司做得不错,那一轮钱甚至还没开始花。
DataVisor是家数据反欺诈公司,由两个出自微软硅谷研究院的华人女生创立。在美国,它已经有了很多知名客户,游戏公司IGG、美食点评网站Yelp、图片社交软件Pinterest,还有世界500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国,陌陌是其第一个客户,尽管那时谢映莲也认为中国是个大市场,但团队不够熟悉,短期内还不能去。
但彭志坚离开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后创立的元生资本最终还是打动了谢映莲。而打动她的,除了诚意,还有彭志坚一定要帮DataVisor进入中国的决心。他劝说谢映莲,全球最大的10家互联网公司中,有4家将总部设在了中国,中国也是移动应用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尽管DataVisor属于一开始就扎根硅谷的华人创业公司,彭志坚却告诉谢映莲,现在去中国,“可行”。这笔融资现在成了DataVisor北京区域分公司的启动资金。11月底,这家公司正式宣布进军中国。
它的用户可能是全中国的消费者
在传统认知中,反欺诈似乎是一件对交易平台格外重要的事,客户主要来源于银行、金融机构、电商等。但这种认知未免把DataVisor能做的事想象得太小。实际上,只要是用户量级达到大几百万甚至千万的公司,不管处于哪个领域,用户欺诈对它们来说都是一个隐患。
从外部因素来看,反欺诈这门生意的机会在于互联网红利。所有线下企业都在往线上走:加油站在网上卖油卡;化妆品开设了线上店;信用卡申请不再需要去柜台办理,在线上填表即可……与这番蓬勃兴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的风险管控远远落后于线下:社区要处理大量垃圾信息、虚假好友关系、大规模僵尸粉注册、盗号;电商则要防备卖家冲榜、刷单、好评师差评师等等;游戏公司要支付大量获客成本去购买安装量,如果这些买来的用户是假的,也同样是损失。
然而,对这些用户快速上量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欺诈是隐患,却不是技术部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常技术人员都在忙于针对公司用户量暴增拿出解决方案。
DataVisor作为解决数据欺诈问题的专业供应商,实际上是一个SaaS平台,工作是抓出每一个平台上的“坏分子”。一群来自Google、Microsoft、Palantir、FireEye等硅谷大公司的资深工程师为DataVisor攻克了技术难点,应用最新的大数据无监督学习检测各类欺诈攻击。所谓无监督学习比起有监督学习的优势在于,后者需要先把好用户和坏用户标记出来,但实际上等到能把坏用户标记出来时,通常攻击已经发生过了。而现在攻击方式一天一变,如果客户面对的是变幻多端的攻击者,有监督学习就不太好用。
反欺诈和普通的反黑客有一些不同:黑客攻击的是一个公司的内网防火墙,数据欺诈则多是伪造用户、刷单、盗号、用黑卡盗刷、虚假申贷。简单地说,反欺诈是为互联网公司或金融机构服务,最终保护的是这些机构的所有C端用户。
一个公司C端用户量的快速增长,就是欺诈发生的开始。陌陌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4年,陌陌CEO唐岩在硅谷通过朋友接触到DataVisor,当时陌陌已经开始出现欺诈问题,用户的迅猛增长使它很快变成了被攻击的核心对象――欺诈者总是喜欢找最受欢迎的平台。但陌陌技术团队的注意力主要聚焦在其产品的迅猛增长上,这些头疼的问题又一定要解决,否则会影响用户的体验,进而影响到用户的迅猛增长。在这种情况下,DataVisor和陌陌有了一个很好的合作点,后者也是DataVisor在国内的第一个用户。
DataVisor不仅保护消费者,对于O2O类公司,还能帮公司抓出一些弄虚作假的消费者。“假用户兑换礼品,有些(用户)趁着打折限购搞一堆账户买了转手再卖,这些都是公司促销的损失。”
把DataVisor的服务对象分成三大类的话,社区和交易平台属于第一类,如陌陌。DataVisor可以帮社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社区水化,可以帮交易平台保护消费者,防止虚假刷单、账户被盗。第二类是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第三类比较特殊,多是游戏、工具类应用。它们因推广需要购买大量客户,DataVisor要保证它们买到的不是假用户。
这三类客户总结下来,别看DataVisor是家企业服务公司,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几乎都在它的保护范围之内。其自动检测引擎不受攻击模式限制,广泛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客户群体。
无论是针对用户信息泄露、信用卡盗刷还是僵尸粉,DataVisor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