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2024--2025学年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
课题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版本
冀少版七下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新课标要求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分析排泄对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尿液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健康饮水习惯等)。
教学目标
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滤过作用、重吸收作用)及排出途径。
解释排泄与排遗的区别,列举排泄的其他途径(如排汗)。
通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结合生活案例(如尿常规化验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认识泌尿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如及时排尿、适量饮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液形成的两个关键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难点:原尿与尿液成分差异的生物学意义;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肾单位结构动画、尿液形成流程图)。
实验材料:塑料瓶(模拟肾小球)、滤网(模拟滤过膜)、不同大小颗粒(模拟血液成分)、量筒等。
尿常规化验单(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知道血液负责运输氧气、养料和代谢废物。那么,人体产生的废物最终去了哪里呢?”
(展示尿常规化验单图片)
“这是一张尿常规化验单。医生通过它判断患者的肾脏是否健康。为什么尿液能反映肾脏问题?尿液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生命的‘清洁系统’——泌尿系统的奥秘!”
学生活动:
观察化验单,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互动提问:
“如果一个人的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或血细胞,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猜测:肾脏过滤功能异常……)
教师总结:
“没错!这说明尿液的形成与肾脏结构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将从泌尿系统的组成开始,一步步揭开尿液形成的秘密。”
教学过程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0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泌尿系统结构动画)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核心器官,负责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板书:
肾脏:生成尿液(工厂)
输尿管:运输尿液(管道)
膀胱:贮存尿液(仓库)
尿道:排出尿液(出口)
小组任务:
“请四人一组,用肢体动作模拟尿液从形成到排出的过程。例如,一位同学扮演肾脏‘制造尿液’,另一位用双手模拟输尿管‘运输’……”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
三、尿液的形成过程(30分钟)
1.实验探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5分钟)
教师活动: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每个小组有两个塑料瓶,一个瓶口装有细滤网(模拟肾小球的滤过膜),另一个无滤网。瓶内混合了水、小颗粒(葡萄糖、无机盐)和大颗粒(蛋白质、血细胞)。请将混合液倒入滤网瓶,观察哪些成分能通过。”
学生操作:
滤网瓶流出的液体含小颗粒,大颗粒被阻挡。
无滤网瓶流出全部颗粒。
提问:
“为什么滤网瓶只能通过小颗粒?这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有何联系?”
(学生回答:肾小球像滤网,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
教师总结: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如水、葡萄糖、尿素)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这就是滤过作用。”
板书:
滤过作用公式:
血液→原尿(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
2.数据分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15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数据表:原尿180L/天,尿液1.5L/天)
“原尿每天产生约180L,但最终尿液仅1.5L。为什么差异如此大?”
学生讨论:
“肾小管重新吸收了大部分水分和有用物质。”
动画演示:
(播放肾小管重吸收过程)
“肾小管将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形成尿液。”
板书:
重吸收作用公式:
原尿→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生活案例:
“糖尿病患者尿液含葡萄糖,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损。这提示我们,健康饮食对肾脏保护至关重要!”
四、排泄途径与意义(10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表:排泄途径对比)
“排泄包括排尿、排汗和呼气。排遗(排便)不属于排泄,因为粪便未进入血液。”
小组讨论:
“剧烈运动后,为什么汗液增多而尿液减少?”
(学生回答:汗液排出部分水分,减少肾脏负担。)
教师深化:
“排泄不仅排出废物,还能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维持体温稳定。例如,中暑时大量出汗散热,需及时补充淡盐水。”
五、应用与反思(15分钟)
案例1:尿频与膀胱健康
“如果膀胱贮尿过多,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因此,有尿意应及时排尿。”
案例2:肾结石的预防
“饮水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易形成结石。建议每天至少喝8杯水!”
实验任务:
“设计一个‘简易净水装置’,模拟肾脏过滤功能,用砂石、活性炭等材料分离杂质。”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评价)
课堂小结
“尿液的形成需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