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22讲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基因是有考点整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第22讲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基因是有
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考纲要求]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2.DNA分子的复制(Ⅱ)。3.基因的概念(Ⅱ)。
考点一 DNA分子的结构及相关计算
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
2.DNA分子的结构
(1)主要特点
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其中:
eq \b\lc\{\rc\}(\a\vs4\al\co1(A=T?或T=A?,G≡C?或C≡G?))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3.DNA分子的特性
(1)相对稳定性: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有4n种。
(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4.DNA分子中的碱基计算的常用方法
(1)互补的两个碱基数量相等,即A=T,C=G。
(2)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数量之和占总碱基数的50%,即嘌呤之和=嘧啶之和=总碱基数×50%,A+G=T+C=A+C=T+G=(A+T+C+G)×50%,eq \f(A+G,T+C)=eq \f(A+C,T+G)=1。
(3)一条链中互补的两种碱基的和等于另一条链中这两种碱基的和,即A1+T1=A2+T2,G1+C1=G2+C2(1、2分别代表DNA分子的两条链,下同)。
(4)一条链中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占该单链碱基数的比例等于DNA分子两条链中这两种碱基数量之和占总碱基数的比例,即
eq \f(A1+T1,A1+T1+G1+C1)=eq \f(A2+T2,A2+T2+G2+C2)=eq \f(A+T,A+T+G+C),
eq \f(G1+C1,A1+T1+G1+C1)=eq \f(G2+C2,A2+T2+G2+C2)=eq \f(G+C,A+T+G+C)。
(5)一条链中两种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另一条链中该比值互为倒数,即若一条链中eq \f(A1+G1,T1+C1)(或eq \f(A1+C1,T1+G1))=K,则另一条链中eq \f(A2+G2,T2+C2)(或eq \f(A2+C2,T2+G2))=eq \f(1,K)。
[思维诊断]
(1)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 )
(2)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2014·课标Ⅱ,5C)( × )
(3)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结合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 )
(4)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 )
(5)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 )
(6)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 )
题组一 对DNA分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1.(2013·广东,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这为解释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提供了依据;一个DNA分子之所以能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其原因是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精确完成,所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为人们后来阐明DNA复制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2.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DNA聚合酶用于⑨的形成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答案 D
解析 由图示可知,②和①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④中的①应属于上面那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⑨的形成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需DNA聚合酶,DNA聚合酶是将游离的脱氧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