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工业发展竞争情报分析案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陶瓷工业发展的竞争情报分析案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许多国际强势陶瓷品牌将逐步登陆我国市场,也将加剧本已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作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我国陶瓷工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分得“一杯羹”,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中国陶瓷与国外先进陶瓷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差在国际意识 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的经济全球化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极为注重外向型的发展,把努力开发国际市场当作企业生存的首选条件,始终把产品出口业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善于搜集各种陶瓷商业与技术竞争情报,了解世界各国陶瓷生产技术水平状况和产品市场走向,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改进经营与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目光短浅、视野小,外贸国际市场活动不足,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求发展、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只会在家门口参与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 二差在开发设计 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上的落后。由于我国的陶瓷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厂家以生产中低档产品进行资金积累,在设计上投入的力量非常少,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大量企业产销低档产品,利润微薄,利润少则无法投入更多的研发,研发不够往往就抄袭和模仿,跟在人家后面走。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开发设计力量薄弱,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格调性,花色品种变化慢,格调单一,产品越来越不为人们所接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陶瓷巨头在开发上不惜大投入,产品个性化强,款式新颖,品种丰富,总是引领潮流,特别是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无不以其独具特色的陶瓷设计演绎着市场,创造着时尚。中国的陶瓷企业如果再不埋下头来研发高技术含量、独具特色的产品,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三差在技术工艺 国外陶瓷行业整体工业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采用的是较现代化的工艺技术,陶瓷生产一般都采用专业化分工,有标准化、商品化的原料基地,有专业的辅助材料供应商。而我国陶瓷行业虽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使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多数企业仍是以半机械化设备为主,许多陶瓷企业特别是非陶瓷集中地区的企业缺乏标准化、专业化的原料、辅助材料供应,致使产品质量波动较大,难以满足高档陶瓷生产工艺要求。此外,为陶瓷行业服务的成型模具材料生产及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制约了产品质量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差在产品质量 我国虽有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水平,但大多数企业受生产技术、加工工艺、技术人才、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质量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与我们看到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陶瓷知名品牌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竞争能力大打折扣。 五差在品牌意识 国际知名陶瓷企业善于走以品牌取胜的道路,通过运营品牌,发展品牌,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像美标、科勒、东陶、泰莉沙、佛罗伦斯等国际知名陶瓷品牌的形成都有较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且长期坚持精品化的路子,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而我国陶瓷企业品牌意识普遍较差,虽然有鹰牌、新中源、东鹏等知名品牌,但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少,许多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运作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存在品牌少、名气小、竞争力差的问题。特别是入世后,由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虽然中国的陶瓷产品出口量有了强劲增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出口到国外的陶瓷产品大部分都是贴牌生产的,即国内生产打国外商标,属于最简单的来料加工的OEM方式,在技术和品牌差距都相当大的情况下,中国的大部分陶瓷生产厂家仅仅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而已。这样虽可解决短期的出口,但对中国陶瓷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 六差在人才素质 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应该拥有来自世界各地多方面的优秀人才。从我国陶瓷行业人才素质的现状看,熟悉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不多,企业从业人员大部分还仅限于国内。许多企业的厂长(经理)对国际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一知半解,有的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此外,企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由于不重视人才、不能正确地识人、选人、育人、用人,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不足、精英级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灵、职工素质低。另一方面,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制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