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北斗的卫星共视授时终端技术规范.pdf

发布:2022-12-16约1.63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北斗的卫星共视授时终端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北斗的卫星共视授时方法、卫星共视授时终端组成结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 共视数据要求、接口要求、环境要求、电磁兼容性要求、可靠性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基于北斗的卫星共视技术进行授时及相关产品的研制与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低温 GB/T 2423.3 环境试验 第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37937—2019 北斗卫星授时终端技术要求 GB/T 37943—2019 北斗卫星授时终端测试方法 GB/T 39411—2020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授时 timing 传递标准时间的过程和技术。 [来源:GB/T 39267—2020 ,定义2.1.3] 3.2 卫星共视时间传递 satellite common-view time transfer 以北斗卫星信号作为公共观测源,两地用户在同一时刻测量本地钟与相同卫星钟的时间差,经比较 两地观测结果,计算得到两地时钟时间差的比对方法。 注:也称卫星共视时间比对,简称共视法。 3.3 授时精度tim ing accuracy 授时准确度 timing accuracy 输出时间与标准时间的偏差程度。 1 [来源:GB/T 37937—2019 ,定义3.1] 3.4 频率准确度 frequency accuracy 输出实际频率值与其标称值的相对偏差程度。 [来源:GB/T 37937—2019 ,定义3.2] 3.5 频率稳定度 frequency stability 取样时间内平均频率的随机起伏程度。 [来源:GB/T 37937—2019 ,定义3.3] 3.6 设备时延 time delay of equipment 共视授时终端的硬件时间延迟。 注:包括接收天线时延、电缆时延、主机单元时延(内部时延)。 4 缩略语 下列符号、代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UTC:协调世界时(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1PPS:秒脉冲(1Pulse Per Second) IRIG-B:靶场仪器组串行时间码B格式(InterRange Instrumentation Group-B) TOD:时间信息(Time of Day) 5 概述 5.1 卫星共视授时方法 卫星共视授时的方法区别于传统卫星共视比对。传统卫星共视比对是完成异地两个时间(1pps)之 间的时差测量,通过事后交换共视数据计算得到。卫星共视授时是利用5G等通信技术实时传递共视数据, 实现标准时间在异地的复现,从而实现卫星共视授时。卫星共视授时方法原理如图1所示。 2 通信链路 基准共视设备 授时服务平台 共视授时终端 UTC 复现UTC 标准时间保持机构 图1 共视授时方法原理图 为共视授时终端通过授时服务平台实现基于北斗的卫星共视授时。授时服务平台需连接一台基准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