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专业学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增申请表
(二)建设发展规划
五年内意大利语翻译硕士教育发展规划如下:
目标:将本硕士点建设成为中央和地方机构、全国企事业单位乃至意大利和国际机构的高级翻译人才培养基地。
步骤:
1. 从笔译硕士起步,积累经验,适时开设口译硕士,第一年招生5人,逐年增加;
2. 2016年底建成2个实习基地,2017-2020年发展至6个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3. 制定并不断完善全国高校意大利语口、笔译翻译硕士的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
4. 为全国高校意大利语口、笔译教学培养师资,为企事业单位翻译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建设该领域学术交流中心。
(三)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1. 在校、院两级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西方语学院的领导下,认真执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质量标准。
2. 学习、借鉴我校兄弟院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开创符合意大利语专业实际的培养模式。
3. 翻译硕士专业带头人率领团队与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并落实培养方案,保障各教学环节和实习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4. 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授,每位行业专家至少上一门课,指导学生实践和参与学位论文指导。
5. 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大型国际活动提供语言和翻译支持。
6. 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增添图书、音像及网络资源,满足翻译硕士培养的技术要求。
7. 学校设专项资金,保证兼职教授的薪酬、实习基地的建设、硬件条件的改善。
三、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案
1. 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由意大利语专业翻译教学专家组会同中联部、中央编译局、外文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高校意语教授等同行专家共同制定。以国家翻译硕士MTI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依据,根据意大利语专业特点,强化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 注重培养过程和教学方式。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意汉、汉意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综合素质,突出实践,强调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实行过程化、开放式、弹性化管理模式。实行学业量化管理,学生要在时限内完成规定操练学时。成立翻译工作室,学生在此完成规定的口译任务。指导教师记录、监督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并及时进行指导。
3. 重视实践实习环节。将意大利语口笔译实践能力和翻译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职业化、专业化。学生在读期间须在企业或行业顶岗实习满6个月,并安排有丰富意大利语口笔译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及行业专家进行指导。
4. 严格执行双导师制。学生入学后确定两位导师,一位具有较强口笔译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校内导师,一位行业、企业的资深专家。两位导师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二)培养模式
1. 合作培养。利用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社科院、新华社、中联部、中央编译局、国家外文局、中央电视台等机构及各大央企的合作关系,聘请高端专家共同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高水平意大利语口、笔译人才。
2. “实践”第一。以执业能力为标准,构建提升学生专业实战能力、职场能力的培养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运用具有“实用”、“实战”特色的教学方法。
3. 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五年内将先后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社科院欧洲所、政法大学罗马法研究中心、外研社、意大利使馆文化处等建成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基地实习实践过程中,完成从学生到执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质量保障条件
自2008年我校设置意大利语专业教育以来,良好的教风学风赢得广泛赞誉。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有全国口笔译翻译专家张密教授、祁玉乐博士、周莉莉副教授和教授拉丁语的意大利语外教。本专业与全国意大利语界保持长期密切合作,积极参与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意大利语翻译研究会、中国意大利研究会和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的活动,张密教授是这些学术组织的发起人、领导人和各类活动的策划人,并与意大利驻华机构有几十年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借助意大利语界的力量办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一)师资条件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6名,其中教授1 名,副教授 2名,讲师1名,另有外教2名。
学科带头人张密教授是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意大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意大利语翻译研究会专家委员。自1976年起从事意大利语教学科研,1997年聘为教授,2000年在全国高校中最先担任意大利语硕士导师。常年做口译和笔译,先后为亚欧经济和农业部长会议、中意政府委员会工作会议、中意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