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源水利风景区建设情况汇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沂河源水利风景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我县沂河源水利风景区建设在省、市水利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把恢复和保护水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中,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水域环境治理等工作,水利旅游业初见成效。现就沂河源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水利风景区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
沂源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是沂河、汶河、弥河的发源地,县域面积的90%属沂河流域,生态位置重要。在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沂源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以沂河为纽带建设水利风景区,发展水利旅游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以“沂源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文化景观、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主题的爱情文化景观、以鲁山溶洞群为代表的珍稀地质景观、以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以70万亩果品基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景观等一大批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品位高且具垄断地位,开发利用价值巨大。二是旅游业已成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近年来,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但农村经济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相对有限,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更高的门槛和更多的要素制约;而在三产服务业上,还存在很大的调整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旅游业特别是水利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今后,全县经济发展要获得更多的活力与空间,必须从突破旅游业上来拓展。三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济青南线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山西中南铁路的开工,我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两小时主体旅游圈内连接济南、青岛等十余个大中城市,又可以成为国际、国内游客到山东长线旅游的重要中转站和停留地,沂源旅游的客源市场半径得到极大地拓宽。我们认为,我县不仅具有建设水利风景区的内在潜力,也已具备壮大水利旅游业的外部条件和基础支撑。为此,县委、县政府鲜明地提出了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并把沂河源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旅游业的重点来突破,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定期督促调度,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加快了水利风景区建设步伐。
二、强化人水和谐理念,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坚持把人水和谐理念贯穿于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注重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统筹安排水利风景区建设。沂河在县内流域面积145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32亿立方米。风景区水利工程基础较好,现有大中型水库各1座、小型水库70座,总蓄水量达??亿立方米,水源保障充足。在此基础上,近年来重点实施了三大水利工程:
一是沂河综合治理工程。在城区段建设了沂河源水景公园,实施了沿河购物长廊拆迁综合改造、沿河东路综合提升及沂河生态修复工程,使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脏乱差”地段,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黄金地段。沂河源水景公园“人与城市”段被评为“山东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奖”,沂河源民乐园被评为“山东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银奖”,螳螂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被评为“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沂河生态修复工程已进行到三期,累计治理河道*公里,生态修复河堤*公里,建橡胶坝*座,沿岸绿化*亩,下一步将对剩余河道逐步实施生态修复,把沂河打造成一条亮丽的绿色生态长廊。同时,对白马河、红水河、高村河等沂河主要支流实施了生态修复,既拦蓄洪水发挥了灌溉效益,又形成了很好的生态景观。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加快实施田庄、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及其遗留工程的基础上,目前全县已经完成了7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环境整治相结合,基本实现了完成一处工程、保障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百姓、建成一处水利风景的目标。三是景区蓄水工程。围绕旅游景区综合提升,先后在鲁山溶洞群景区、牛郎织女景区和圣佛山等景区实施了蓄水工程,总蓄水量达??万立方米,形成水面??万平方米;聘请专家实施了下崖洞地下暗河勘查、城区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同时,全长11公里的沂河漂流、沂河生态湿地和龙洞湖旅游开发等项目已进入实质阶段,必将为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更好的载体和平台。
三、多措并举,全力推动水利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水利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业态,同样离不开打造品牌、宣传促销等市场运作。在推进水利旅游市场化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抓品牌打造,增强水利旅游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我县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水利风景区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2007年以来,我县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洞穴学术会议、“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和“沂源猿人”学术研讨会三个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我县被授予“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之乡”和“中国北方溶洞之乡”,“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沂源牛郎织女寻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