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重点中学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北海市重点中学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了延安后,把共产党人描述成俭朴的爱国者,而国民党人则是腐败的不可信教者。他的妻子在比较国共两党时则更为坦率。她曾于1937年访问了延安,并把这次旅行说成是“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斯诺夫妇这一认识
A.促进了美国对国共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B.颠覆了美国对中共政治形象固化认知
C.验证了延安时期中共建设的蓬勃生机
D.切断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支持
2.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治国理念趋于理性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德治理论体系形成 D.天人感应观念淡化
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4.下图中德国人沮丧、日本人得意,那么中国人的反应应是
A.窃喜 B.愤怒
C.麻木 D.同情
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6.有人认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疆域”覆盖全球。这里的“疆域”是指
A.军事霸权
B.政治盟友
C.货币体系
D.价值观念
7.“当其他国家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内容的是,中国
A.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8.1919年,李大钊在某文中写到“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指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经验
9.(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10.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这说明
A.“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 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
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 D.儒家与法家同源
11.以下是一幅创作于一战结束时有战后和平的漫画,其主旨是
A.美国企图通过控制国联来支配世界
B.美国通过国联维护和平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C.由于国联自身缺陷,不可能维护世界和平
D.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的主宰
12.战国至唐,“通商”一词几乎在载籍中消失,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等书中其出现的频率却陡然增高,《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穑通商”的记载。这一变化体现了
A.重商成为社会共识 B.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升
C.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D.社会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材料1931年9月18日,日本置华盛顿体系和“巴黎公约”于不顾,悍然对华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