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药调剂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3.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性味多为苦甘寒或咸寒,主要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本类药物常用的有犀角、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4.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寒性较强,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如疮痈、丹毒、斑疹、咽喉肿痛、痄腮(一种传染病,耳朵下面肿胀疼痛,病原体是一种滤过病毒。也称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等。部分清热解毒药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及癌症等。本类药物常用的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扳蓝根、大青叶、青黛、穿心莲、土茯苓、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 舌草、熊胆、白蔹、白鲜皮、漏芦、山慈菇、四季青、金荞麦、地锦草、白毛夏枯草、绿豆、牛黄、蚤休、拳参、半边莲、垂盆草等。 5.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性寒凉,能消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证。主要用于阴虚内热病机所表现的发热、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口燥舌干、需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亦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末尽、伤阴劫液,或发热、夜热早凉等证。毒类药物常用的有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所谓的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即结核。感觉有热感自骨内向外透发。治疗需要补肾滋阴,如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三)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猾利大肠、促进排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根据泻下作用 强弱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竣下逐水药三类。 1、攻下药 攻下药大多苦寒沉降,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既能通便,又能泻火,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等证。本类药物常用的有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等 2.润下药 润下药大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作用较缓和,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所致津枯、阴虚、血虚便秘等证。本类药物常用的有火麻仁、郁李仁等。瓜蒌仁、柏子仁、杏仁、桃仁、决明子等也有润下作用。 3.竣下逆水药 竣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意,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出。部分药具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钦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是征象,木防己汤是治疗方药)等症。本类药物常用的有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干金子等。 (四)祛风湿热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等证。本类药物常用的有独活、威灵仙、秦艽、豨莶草、臭梧桐、木瓜、络石臃、徐长卿、桑枝、桑寄生、五加皮、虎骨、白花蛇、海桐皮、蚕沙、寻骨风、海风藤、千年健、松节、川鸟、靳蛇、乌梢蛇、雷公藤、防已等。 (五)芳香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燥湿,具有化湿醒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药主要用于院腹胀痛、食少便溏或泄泻、舌苔白腻或浊、上吐下泻等证。本类药物常用的有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 六、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因湿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又称利水药。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黄疽、湿疮等证。本类药物常用的有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韦、萆薢、茵陈蒿、地肤子、冬瓜皮、赤小豆、泽漆、扁蓄、瞿麦、灯心草、冬葵子等。 (七)温里药 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主要用于脘腹(胃的空腔)冷痈、呕吐泄泻、胃寒倦卧、汗出不止、四肢原冷、脉微欲绝等证。本类药物常用的有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荜茇、荜澄茄等。 (八)理气药 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疏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理气药主要用于脘腹胀满、暖气泛酸、肝气郁滞、男子疝气疼病、女子乳房胀痛或月经不调等证。本类药物常用的有陈(橘)皮、青皮、枳实、佛手、香橼、枸橘、木香、香附、乌药、沉香、川棟子、荔枝核、青木香、薤白、檀香、刀豆、柿蒂、甘松、苏罗子、八月札、玫瑰花、九香虫、橘红、化橘红等。 (九)消食药 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