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高等职业类教育课程标准建设部分思考.doc

发布:2017-05-23约2.9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高等职业类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部分思考   摘 要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高专教育从原本以学科结构为核心的《教学大纲》转变为课程标准,现在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各个专业制定各自专业培养目标,以此为依据来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课程标准”,这个转变不仅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承载着当代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与理想。在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建构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与前瞻性、发展与开放性等原则。以课程改革为起点的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空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高专教育从原本以学科结构为核心的《教学大纲》转变为课程标准,现在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各个专业制定各自专业培养目标,以此为依据来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课程标准”,这个转变不仅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承载着当代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与理想。在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建构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与前瞻性、发展与开放性等原则。以课程改革为起点的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高职高专课程标准是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而制定的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学讲义、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场所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课程标准对指导任课教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是依据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理论为根据,是德国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教材、教师、课堂”三中心教学论的产物,课程标准不仅规范了教师怎么教和建议了学生怎么学,真正能够做到教学一体,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学与学的密切结合 但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比较欠缺。从整体上看没有规范到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同一地域、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名称教学内容不同的现象非常多。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性,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从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国家早就建立完备的课程标准体系,并以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德国的课程标准取决研制的价值选择以及实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有效性。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统一、有效的高职课程标准体系不仅是国际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国现阶段万物互联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当代高等教育中专门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关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效果,改革传统的知识理论教学是基础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就是把所有的在校学生变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实现学生“职业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1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与之前教学大纲的不同及意义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标准和依据。与原来的教学大纲有很多不同: (1)具体制定的过程不同,教学大纲重点是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突出学科知识结构是根据学科内在特点确定。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有效性,它体现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其标准来自企业和职业 (2)实施过程不同,教学大纲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它规定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执行的基本大纲。课程标准是只规定该课程要达到的标准,是对教学结果的描述,教师可以自由,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活动及活动,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确定考核方式,只要达到最后的标准,就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和目标。使用课程标准能够使教师教学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改革后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自主性的扩大,更有利于教学效果,根据所对应课程的教学实际,灵活安排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综合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等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顺应我国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从建立教学工作的标准,使教师的教学减少盲目性,对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标准建设以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基础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职教育阶段依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培养计划,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与行业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而确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