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1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护理.ppt

发布:2016-12-10约5.73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 心悸的护理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或心悸,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是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表现症状。与病人的敏感性、心搏强度、心率和心律及其变化有关,病人敏感性高、心脏搏动增强、心率增快和减慢以及心律不规则均可引起心悸。 病人是如何描述心悸的呢?不同病人对心悸的感觉不一样,描述的方法也不相同,有的诉说感到心慌、心乱跳、心乱蹦、心惊、胸部或胸口跳动等,而有的说感到心跳下沉或心脏跳到喉咙等。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有无导致心悸的器质性心脏病和全身性疾病;有无导致心悸的诱因,如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情紧张、剧烈运动、过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应用某些导致心悸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肾上腺素等。 2、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了解心悸发生的时间、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心悸发作时的主观感受及伴随症状,如有无胸痛、呼吸困难、黑蒙、晕厥、抽搐等。 (2)护理体检:检查心尖搏动、心音、心率、心律及脉搏,有无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 (3)心理状况:病人初发心悸时不适感到明显,常引起紧张、焦虑或恐惧,而不良情绪又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负荷加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而使心悸加重。 3、辅助检查 观察普通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了解有无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二)护理诊断 (1) 焦虑 与心悸发作所致不适及担心预后有关 (2) 活动无耐力 与心悸发作所致疲乏无力有关 (三)护理目标 (1)病人心悸减轻或消失,情绪稳定,能配合治疗及护理。 (2)病人疲乏感减轻或消失,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四) 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休息与体位:指导病人多休息;安排适宜的体位,如心悸明显的患者应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较易感觉到心跳,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时可取半卧位。 (2)饮食护理: 避免饱餐,因饱餐可诱发心律失常、使心悸加重。 2.心理护理 对于过分敏感的病人,要做耐心的解释,心悸本身无危害性,它的危害性主要与原发病有关;对于器质性心脏病者,要告知不良情绪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悸负荷加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而使心悸加重,原发病治愈之后,心悸就会减轻或消失。 3.配合治疗 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剂量、疗程、适应证、禁忌证,还应密切观察疗效和预治不良反应等 4.观察病情 了解病人心悸的变化,有无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伴随症状。观察心脏的体征,尤其是心悸、心律的变化;观察脉搏变化;注意全身情况。必要时做心电监护,进行动态观察。 5.健康指导 分析心悸的原因以及使其加重的诱因,教会其采取预防措施。 (五) 护理评价病人心悸有无减轻或消失,情绪是否稳定,并能配合治疗及护理;疲乏感有无减轻或消失,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有无提高。 四、心前区疼痛的护理心前区疼痛指在循环系统出现病变时,因缺血、缺氧、炎症等刺激了支配心脏、主动脉的交感神经及肋间神经而引起的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心前区疼痛是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首要症状,也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人。前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窒息感或紧迫感,需紧急处理;后者为短暂几分钟的针刺样疼痛或持续几个小时的隐痛,对健康无重要危害。 (一)护理评估 1. 健康史 了解有无冠心病、重度主动脉狭窄和关闭不全、风湿性冠状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病史;发作的可能诱因;是首次发作,还是复发,做过何种检查和治疗。 2. 身心状态 (1)症状评估:了解心前区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缓解方式等。心绞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向左臂内侧放射,呈阵发压榨样剧痛,伴窒息感,韩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类似于心绞痛,但程度较严重。心包炎的胸痛在吸气、咳嗽、变化体位、吞咽时加重。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疼痛,多于劳累后发生,用硝酸甘油无效。心前区疼痛是有无伴随症状,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晕厥、休克、发热、多汗、手指颤抖、失眠、多梦等。 (2)护理体检:主要检查血压、心率、 心律的变化,并观察意识、面色、肢体体温等。 3. 辅助检查查看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等有无心脏病的表现。 (二)护理诊断 疼痛:心前区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及心包炎症刺激有关。 (三)护理目标 心前区疼痛减轻或消失。 (四)护理措施 1. 配合治疗:止痛是治疗关键。疼痛发作时,让病人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陪伴病人,嘱其全身放松,不要紧张;立即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给氧;遵医嘱给予吗啡、溶栓剂、复方丹参等、受体阻滞药、钙抗药等。若上述方法不能缓解疼痛,应告知医生,便于及时采取其他措施。 2.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血压、呼吸、尤其是心前区疼痛发作时心率、心律与心电图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