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演练9.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选择题
1.孔子说过:“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到了他生活的春秋后期,甚至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①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改称“王” ②地方势力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③随着社会发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④周都城频繁迁徙人心不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下述引句中的“忌讳”与此处避讳之意最相近的是( )
A.《老子》:“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B.白居易《初授拾遗》诗:“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C.王充《论衡·四讳》:“夫忌讳非一,必托之神怪。”
D.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3.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
图一 图二
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4.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权利的过分集中,虽然在开始的时候能最大限度的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但时间久了必然导致机构的过分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改任户部尚书,受宰相领导,这个一度凌驾于各个政府机关之上的庞然大物,终于寿终正寝了。句中“###”处的官职应是( )
A.参知政事 B.枢密使 C.三司使 D.礼部
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6.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 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 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对此,如果你是皇帝的宠臣,最佳奏议应是 ( )
A.设辅政机关以侍从顾问 B.完全沿袭元制
C.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设置军机处
7.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对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
B.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C.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D.其批红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票拟
8.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
材料二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中曾经称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之举赞誉道:“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材料二中顾炎武所说的“专在下”和“专在上”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对李斯倡行郡县之议是“千古创论”,你是如何理解的?
10.请观察下面三幅历史示意图,完成表格填充。
图一
图二
图三
项目 问题设计 尝试解答 图一:秦朝三公九卿制 (1)秦始皇的命令如何才能直达百姓?秦朝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突出特点? (1) 图二:唐三省六部制 (2)有学者说,隋唐宋元时期的政体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结合图二谈谈对其的理解。 (2) 图三:明朝中央集权表 (3)明太祖废相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和“现实”影响?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