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复习章节测试题:7-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51.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这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只是起到一个选择的作用;抗生素的使用不会引起细菌的变异,且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未必会产生新物种。【答案】 D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群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解析】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故D错误;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种群中突变基因的绝对数量较大,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故A正确;基因型虽然不同,但生物的表现型可能相同,故B正确;环境对性状的选择作用可以是中性的,故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C正确。【答案】 D3.下表是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 据表可知,A和a基因的频率在发生变化,故该生物在不断进化;a基因的频率在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新环境;假设1970年AA占X,Aa占Y,aa占(1-X-Y),则A基因的频率=X+Y/2=0.1,a基因的频率=1-X-Y+Y/2=0.9,Y值不能确定。【答案】 C4.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中( )基因型rrRrRR灭鼠灵敏感抗性抗性维生素K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RR∶Rr=1∶1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解析】 从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对灭鼠灵药物有抗性的褐鼠对维生素K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则种群中基因型为RR和rr的个体被淘汰的概率较高,基因型为Rr的个体生存的概率较大,导致最终种群中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答案】 D5.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 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确定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是否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使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 C6.(2014·南京、盐城一模)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头部和后冀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 从题意看出,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与普通蜣螂相比,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其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