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整理](五)勘察质量薄弱环节的预防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勘察质量薄弱环节的预防措施
5.1勘察质量的薄弱环节
拟建项目包括初勘及详勘两个阶段,均有一些薄弱环节,具体如下:
1、初勘阶段的主要薄弱环节
(1)可能不进行布置控制性钻孔;
(2)可能不进行岩土室内试验;
(3)地质测绘工作重点不突出;
(4)不进行踏勘或不编制勘察大纲即进行勘察工作,可能忽略与拟建物相关的重要地质问题;
(5)可能不进行土和水腐蚀性试验。
2、详勘阶段的主要薄弱环节
(1)岩溶地基稳定问题:在场地范围内有可溶岩地层分布时,可能发育溶蚀破碎区、溶蚀泥槽、岩溶洞穴等,对地基稳定及不均匀变形存在影响。
(2)岩土性状不均一及基覆界面起伏较大的问题:场地范围内的土层、基岩性状变化较大,力学性质各异,且基覆界面起伏较大时,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变形或基础滑移等问题。
(3)场地周边开挖边坡的稳定问题:受施工开挖及回填影响,场地周边将存在切填方高边坡,存在切填方边坡的稳定问题。
本标段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见表5.1-1。
表5.1-1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一览表
序号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可能性 出现的部位 备注 1 岩溶 会出现 全标段 2 滑坡 可能出现 局部 3 危岩、崩塌及岩堆 局部出现 局部 4 软土 局部出现 局部低洼地段积水部位 5 填土 局部出现 局部工程建设及生活区 6 红黏土 会出现 全标段 5.2薄弱环节的预防措施
根据多年的岩土工程勘察经验、勘察质量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于外业勘察工作。在项目勘察工作准备期间,将抽调由总工办负责人牵头,各相关技术实施部门负责人负责,现场技术工作由具有注册资格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各相关协调工作,由2至3名高级工程师负责,同时另安排3人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负责对现场勘探孔的编录和测试工作,保证在勘探孔终孔时能及时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现针对其工程勘察中主要薄弱环节,特制定如下预防措施:
(1)钻孔定位及钻前复核
钻孔位置由测量人员采用全站仪定位,定位后若发现问题需微调时,必须经过现场地质人员确定,钻孔位置一旦确定后,不得擅自更改。
(2)钻探质量要求
1)钻孔孔位应在测量放样位置,误差不能大于10cm,保证终孔孔径≥75mm,斜度不大于3°,岩芯需经地质人员素描及拍照后根据要求进行处理。对土层必须采用冲筒冲击取芯钻进,基岩采用回转钻进,破碎基岩段取芯率不低于65%,完整基岩段取芯率不低于80%,必要时采用双管或半合管等先进工艺,确保岩芯采取率达到规范要求。
2)土层性状、物质组成、分布高程一定要分清楚,不明白之处要向钻探负责人汇报,基岩钻进中应对不同岩性层位、夹层及断层的分布高程进行查明,钻进回次要求不能大于1.0m,地质值班人员应对每个回次进尺的岩芯进行编录,钻进过程中应对孔深进行校核。
3)钻探过程中对异常情况应记录清楚,如遇返水颜色变化、进尺较快、架空、溶洞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水,干钻取芯,并对孔深位置进行测量。
4)钻探过程中,若需进行取样试验及物探测试的孔位,应配合现场地质人员进行取样、测试工作。
5)钻进时应随时校对孔深、标注岩芯牌,原始记录清晰、准确。
6)钻孔遇溶洞后,应及时报告地质负责人,由地质负责人报监理、设计、甲方共同研究,明确是否在溶洞周边增加钻孔,以查明溶洞规模、发育方向。
本标段处于岩溶地区,依据现行规范,勘探深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浅基础:勘探深度至基底以下完整基岩中不小于10m。
②桩基础:勘探深度至桩端以下完整基岩中5~10m。在该深度内遇岩溶洞穴时,在洞穴底板稳定基岩内再钻进3~5m。
7)钻孔遇淤泥层时,必须缩短进尺,并及时报告地质负责人,由其决定是否在周边布置钻孔,以便查明淤泥层的分布范围,厚度,钻孔深度需保证揭穿淤泥层厚度。
(3)试验及取样要求
1)地下水位测量
钻孔终孔后,需测稳定地下水位。
2)取样
钻孔至取样深度或取样土层后,必须通知地质人员现场进行取样,采用专用取土器进行取样,并立即封装置阴凉处保存,并由地质人员尽快送实验室进行试验。
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观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底层特点和图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采取土试样质量等级应符合下标的规定:
土试样质量等级表
级别 扰动程度 试验内容 Ⅰ 不扰动 土类定名、含水量、密度、强度试验、固结试验 Ⅱ 轻微扰动 土类定名、含水量、密度 Ⅲ 显著扰动 土类定名、含水量 Ⅳ 完全扰动 土类定名 注:1不扰动是指原位应力状态虽已改变,但土的结构、含水量、密度变化很小,能满足室内试验各项要求;
2除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外,对于可塑、硬塑黏性土及非饱和的中密、密实粉土在工程技术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可用Ⅱ级土试样进行强度和固结试验,但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