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不仅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在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于水稻、小麦而居第三位。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常年因病虫造成的产量送损失可达 10%-20%。据报道,玉米病害有 80 余种,虫害就更多了,在我国玉米病害有30 余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青枯病、霜霉病、矮花叶病、红叶病、粗缩病等。
玉米丝黑穗病
一分布危害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玉米病害,目前在我国玉米种植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全国看,以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3%-10%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2006年武威市重病田块发病株率高达62.5%,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二.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抽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全株绝收。病株果穗短粗,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苞叶正常,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初期苞叶一般不破裂,黑粉也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剥开苞叶可见果穗内部组织已全部变为黑粉,黑粉内有一些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所以称此病为丝黑穗病。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后畸形生长。有的品种苗期分蘖增多,植株呈丛簇状。发病植株雄穗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多数情况是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花器变形,不能形成花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变为畸形,呈多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也有整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症状特点是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被白膜,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玉米丝黑穗病与瘤黑粉病的区别:
丝黑穗病主要发生于有性器官,如雌穗和雄穗,而营养器官,除极特别情况下,叶片中脉产生条状黑粉外,一般不产生黑粉;而瘤黑粉病则茎秆、叶片、果穗、雄穗、甚至根部均可受害,产生病瘤。
(2)丝黑穗病危害果穗时,受害果穗不形成黑瘤,黑粉中有丝状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而瘤黑粉病则在受害部位生成肿瘤,瘤内没有丝状物,果穗受害轻时,仅个别或少数籽粒发病。
四.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种子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根本有效措施之一,杂交种(组合)的抗病性一般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抗性,在组配杂交种时,尽可能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丰产抗病的杂交种。对当地种植的杂交组合或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作出正确评价。大力推广抗病丰产良种,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我们经多年对3542 份玉米自交系和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病的自交系和品种。抗病的自交系有:M017、齐319、豫12、B73、中自01、丹340、齐318、沈137、P138、200B、吉412 等。抗病的品种有:金穗2049、金穗 2022、金穗2023、吉单 06、吉单342、中单14、沈试 28、四单68、沈试49、富农一号等。
2.减少初侵染源:
①轮作倒茬:轮作倒茬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不能在一块地连续多年种植感病品种,一般应是玉米→蔬菜→小麦→玉米;如果地少倒不开,可在重茬地种植抗病品种。
②翻耕土地施用净肥:深翻土地可将病菌埋压在土壤底层,从而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又一途径,因此施用净肥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③及时拔除病株: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性措施,一定要把握在冬孢子未成熟前进行。在玉米抽穗后症状明显,及时拔除病株,将病穗携出田外深埋,可达很好的防治效果。
3.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自身抗病能力。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因地制宜适当晚播。
4. 药剂防治:药剂处理种子可用拌种、浸种、闷种和药土覆盖种子等方法。其中 拌种法简便易行,拌种一般用种子量0.2%-0.3%。如特普唑、粉锈宁、羟锈宁等。近年来随着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使玉米丝黑穗病得到有效控制,如8%克?烯种衣剂防治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4%。
玉米瘤黑粉病
症状
该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雄花及果穗等。玉米被侵染的部位细胞强烈增生,体积增大,而后发育成明显的肿瘤。病瘤生长很快,大小和形状变化也较大,有的呈球形,有的为棒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有的叠生。膨大的瘤状物组织初为白色,渐变为灰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病瘤的增大和瘤内冬孢子的形成,质地由软变硬,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