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养殖领域(代码:095105)
一、培养目标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与驯养繁殖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针对每名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个人能力和素质条件,分别制定其培养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未来学术发展方向。以珍稀、濒危和经济野生动物保护和驯养繁殖研究为突破口,宏观现代研究技术和微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有机结合为培养思路;抓好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野外与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进展与汇报、学术研讨与交流、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使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具有:
1.品德素质高、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博、社会适应性强;
2.学风严谨、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
3.具有承担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保护与利用研究和管理能力;
4.胜任与野生动物有关的本科、专科教学;
5.具有较强的社会协调能力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意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野生动物驯养与繁育:本方向的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主要包括:野生动物驯化饲养技术、野生动物营养学、野生动物饲料学、野生动物遗传育种技术、野生动物救护技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与管理、野生动物疫病防控与防治等。
2.野生动物产品开发与合理利用: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特色:1)重要经济(野生)动物的产品开发与管理;2)重要经济野生动物优良品种品系及饲料的研发;3)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生态旅游等。
3.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本方向主要包括:野生动物生态学、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及自然保护区学等。侧重于濒危野生动物的濒危机制、兽类和鸟类等动物的营养对策、生态适应和进化机制、栖息地破碎化生态效应、栖息地选择、评价、改良和重建与恢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三、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方式及年限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2.应修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 16 学分,选修14—16学分
五、培养方式
包括培养流程与要求,检查与考核,质量监督等措施。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规定时间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交导师存档;一份报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时间:第二学期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初进行。学院按二级学科成立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审查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3.中期考核
重点考核学位论文进展和已修课程学习情况等。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为5种流向:
1)作为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培育或推荐报考博士研究生;
2)正常毕业;
3)增加或删减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4)改换论文题目,重新开题,延期毕业;
5)终止学业。
中期考核时间: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
中期考核组织形式: 由学院统一组织,并形成考核报告,学院学位领导小组审核后,上报研究生部。
六、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列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学位课
政治理论课
48
3
第一外国语
64
4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32
2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32
2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32
2
专业基础课
野生动物饲养学原理与技术
32
2
2
野生动物生态学理论与技术
32
2
1
野生动物产品学与产业管理
32
2
2
专
业
选
修
课
野生动物繁殖学
32
2
2
野生动物传染病学
32
2
2
野生动物营养学
32
2
1
野生动物保护与福利
32
2
2
野生动物救护技术
32
2
1
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与管理
32
2
1
野生动物饲料学
32
2
2
动物行为学原理与方法
32
2
2
野生动物疫病防治技术
32
2
2
保护生物学理论与应用
32
2
1
自然保护区理论与应用
32
2
1
野生动物野外研究技术
32
2
1
必修环节
教学实践: 本科教学助课;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
2
学院负责组织、考核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2 次,主讲学术报告或前沿讲座 至少1 次。
七、学位论文
(一)资格要求
1.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顺利通过中期考核。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必须是指导教师)或第三作者(国家A类学术期刊)或独立地在由本学科认定的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且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东北林业大学”。
3.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