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破裂》观后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当代中国外交 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 2011200486
班级 2011级 1 班 姓名 马丽娜
题目及要求 浅谈“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所谓的“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那么,关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和国外学者争议的问题,也是一直在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大家大致的意见与观点还是一致的。下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就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略谈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首先是意识形态分歧论。可以这样说,在中苏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是中苏结盟的纽带。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再波动,其原因就是国际局势和自身利益。斯大林愿意与新中国结盟主要原因就是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而这恰恰是后来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其实两国关系的恶化是先从两党关系恶化开始的,之后意识形态矛盾激化,中苏关系全面破裂。而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怎样估计革命与战争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中苏同盟的破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发展到后来,两个执政党之间的论战都上升到了马列主义的高度,是“你死我活”的境界。战后,苏联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总是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不断表现出其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这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尤其以波匈事件为甚,很好了暴露了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认为,苏联的大国作风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中国则一直以来追求平等的原则,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领导人在国家外交中的作用往往是无形的,领导人的个性,风格,思想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双方的探索和为此而制定的政策趋同,双方的基本利益一致,相互之间还以信任为主时,中苏关系就表现为亲密无间,或可以在求同存异中发展而当双方的探索及政策发生背离,双方的基本利益背离,相互间猜忌、戒备胜过信任时,中苏关系也即转为冷淡,乃至趋向分裂。40 多年的“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苏关系亦不例外。双方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和立场,显示了双方的不默契,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双方越来越容易争吵而且互不妥协,冷战思维在其中是有影响的,在那种国际环境下,双方都没有走出冷战思维的巢穴。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得分 签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