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8(上).26三峡.doc

发布:2017-04-29约1.85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6 《三峡》 【学习目标】 1、疏通文言字、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品析课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资料链接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二、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音读准。 阙( ) 叠嶂( ) 曦( )月 襄( )陵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长啸( ) 属( )引 哀转( ) (二)、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大屏幕出示把语句读顺,特别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参考课下注释,理解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自( )三峡七百里中 自( )非亭午( )夜分( ) 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 )陵 沿( )溯( )阻绝 或( )王命急宣 清荣( )峻茂 哀转( )久绝 属( )引( )凄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四)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五).小组讨论,疏通课文的意思。注意以下句子的意思。 学法链接:疏通文义的方法(1)借助注释(2)查工具书(3)添字法、换字法(4)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测(5)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6)古今词义的不同(7)识别通假字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整体感知: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 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2、 有一个顺序吗? 3、欣赏课文,揣摩妙处。 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提示: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连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四、探究交流,分析填空。 1、文章第一段写出山的 和 。这里用到了 的写法。 2、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3、第二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