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教学设计 (4).docx
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教学设计(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为主题,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设计思路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伟大成就。课程将以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课程内容将紧密结合实际,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文化认同以及国家认同感。通过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事件,学生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理解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阶段性特征,提高历史解释能力。同时,课程将引导学生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成就,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此外,通过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学生将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改革开放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然而,在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影响等方面,学生的认知尚显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但尚需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但需要进一步培养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意识。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和保持他们的兴趣。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包括对改革开放时期复杂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改革开放成果的深入分析。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实际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改革开放相关历史图片
-改革开放时期的老照片及视频资料
-互动式白板
-在线学习平台
-历史思维训练软件
-研讨会及小组讨论引导材料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以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老照片和视频资料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提问:“你们能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发现哪些变化?”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包括历史原因、国内外环境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介绍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等,结合历史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
-分析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影响,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通过对比数据,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3.实践活动(10分钟)
详细内容: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如1979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讨论这一事件对当地及全国的影响。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模拟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生活场景和心态变化。
-制作海报:每组根据讨论内容,制作一张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讨论方面一:分析改革开放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例如:“改革开放后,你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讨论方面二:探讨改革开放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例如:“你认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些重要作用?”
-讨论方面三:讨论改革开放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例如:“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5.总结回顾(5分钟)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伟大成就。通过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改革开放有什么新的认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六、知识点梳理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1.历史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建任务。
2.国内外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1.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3.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加入国际经济组织,扩大对外贸易。
三、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影响
1.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