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ppt

发布:2015-09-18约3.15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体系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良好的开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 内 改 革 经济 农村: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1993年,国有企业改革(掌握内容)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民 主与法制) 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1982年宪法(核心) 刑法、民法通则、选举法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思想领域 教育科技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 高考;义务教育;“863”;科教兴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社会生活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衣食住行 对外开放: 设立特区 全方位对外 开放格局 加入APEC、WTO 承办世界博览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8年至今) 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1980年 1992年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和中共十四大 改革的重心在农村 主要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 生产力的环节 设置4个经济特区 改革的重心在城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你认为推动改革深入的因素有哪些?关键因素是什么?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国内: 文革结束,政局逐渐稳定;人民要求改变落后的状况 国际: 70年代末,世界相对稳定;中美关系缓和;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各国联系日益密切…… 思考事件 “背景和原因” 时需要注意的: 1、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思考; 2、注重本事件与之前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思想路线:“左倾” 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心:“阶级斗争为纲” 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组织路线: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1、“左倾” 史实,以及产生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产生的原因:急于求成、盲目求快、忽视规律、忽视国情 2、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落后的基本国情 3、第一代领导人的功绩、史实?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后,全党 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如何理解 这个“伟大转折”的含义? 开始走上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开始走向富裕(20世纪第三次巨变);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后,全党 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政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法律体系; 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想理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邓小平理论 统一:一国两制; 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 科教兴国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哪些方面? 农村的改革之路 (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开始) 地主 土地 所有 制 农民 土地 所有 制 土地 集体 所有 制 人民 公社 化运 动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土地改革 农业集体化 一大二公 私有 私有 集体公有 所有权归公 生产、分配 权归农民 调动 积极性 调动 积极性 挫伤 积极性 解决分散 经营引发 的问题 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国门从这里打开 制定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4年,在沿海港口城市,建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在长江、珠江、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开辟经济开 放区; 又批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最大) 1990年,开发与开放浦东新区; 结果:形成一种格局…….. 八下105页 对外开放示意图 开放的过程: 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或者对外开放的意义) 八下105笔记 国门从这里打开 19世纪的对外开放: 列强侵略的结果,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更加 有利于西方的发展; 引进了西方的技术等,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 ——比较两次开放 20世纪改革开放: 是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需要, 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家经济 的发展。主动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的举措。 改革的全面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教育、科技、就业 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信息技术 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