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竹里馆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滁洲西涧 江南逢李龟年 送灵澈上人 约客 论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品评】 这是描写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评析】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全诗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王维隐居山林时心情的宁静、淡泊。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评析】 青年李白胸怀大志,这是一首写他自己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半轮秋月爬上峨眉山头, 皎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中,与江水一道奔流。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峡谷隔开了你我,我怀着无限思念赶赴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评析】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评析】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途中遇到人京使者,自然喜出望外,虽然骑在马上,没有纸笔写信,但能通过使者给家里捎个平安口信,使家里人放心。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评析】全诗写西涧春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 河岸上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 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 自横漂在河边上。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评析】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评析】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与刘长卿是忘年交。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当天近黄昏,寺院的晚钟声从山中远远的传来,灵澈辞别,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苍的竹林寺, 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 独自归向远方的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