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二章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大气受热过程。 1. 识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 原因。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大气的 水平运动。 3.应用: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 释实际问题。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 热量。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 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 作用。 [温馨提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地面 长波辐射 吸收、反射 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 地面冷热不均 冷热 上升 下沉 气压 水平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 )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 )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 与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行 斜交 [温馨提示]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Flash动漫演示更形象] 超链接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1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分布状况。如: ①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例1]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1)~(2)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川盆地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相比年均温高,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件演示更形象 见配套光盘] 超链接 [获取和解读信息] ———————— ———————— ——————————————————————————————— [解析] 第(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则大气削弱作用较小,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第(2)题,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地势较低,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交换慢,则气温较高;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海拔不同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即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气温差异。 [答案] (1)A (2)D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 ,③是地面辐射,④是 。 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热力环流 1.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②影响与应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