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瞬间与永恒_四论_红楼梦_的悲剧意识.pdf

发布:2017-12-20约1.94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瞬间与永恒 ———四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唐  富  龄 一 瞬间与永恒 ,是古今中外的学者和墨客骚人上下求索、高谈阔 论、长歌不歇的人生重大命题之一 。之所以如此 , 因为这是一对与 宇宙运行变化和人类发展历史始终相伴随的矛盾 ,是一对内蕴无限 丰富 ,永远值得思考研究而又难以穷尽 ,难以作出终结论断的矛盾 。 在那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积累中 ,不仅有许多以冷静深邃的 目光来透析这一命题的哲学著作和史学著作 :在文学创作领域 ,小 至诗歌散文 ,大至小说戏剧 ,也有不少作品融入了作家对这一问题 的思考及其所引起的感情波澜 ,而且越是伟大的和杰出的作家作 品 ,在或显或隐地涉及这一问题时 ,其思考便更深刻 ,感情的投入 也更浓烈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便能随手举出不少这样的例子 。 《古诗十九首》云 :“青青陵上柏 ,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 行客 。”“浩浩阴影移 ,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屈 原《远游》中说 :“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见兮 , 来者吾不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云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在这类诗句中 ,诗人不只强烈地感 瞬间与永恒 — 5 — 受到在空间上个人的渺小与无穷之间的巨大反差 ,也感受到了在 时间上人生的短暂易逝与宇宙的永恒不灭之间的矛盾 。前者与后 者相比,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生 ,本已经是“渺沧海之一粟”,显得微 乎其微 ,何况又 傺失意 ,坎坷不平呢 ? 正因为如此 ,诗中所表述 的 ,不只是面对茫茫宇宙 ,渺渺时空的无奈浩叹 ,也表现了诗人在 彼时彼地处境中的悲怆感慨 。不过 ,在这种无奈与悲怆的表述中 , 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含蕴 ,那就是站在时空的无限与永恒的高处来 俯视人间的是非成败与荣辱得失 ,便可在与无穷和永恒的巨大反 差对比中 ,显得无足轻重 ,从而在“是非成败转头空”, “古今多少 事 ,都付笑谈中”的稀释与淡化中 ,获得心灵上的某种超脱与平衡 。 在这方面 ,苏轼在直面惨淡人生时显得尤为洒脱达观 。比如 ,他在 《前赤壁赋》中 ,便托江月为喻 ,形象而深刻地阐述了瞬间与永恒的 辩证关系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 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者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 且夫天地之间 ,物个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 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取 之不尽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在这里 ,作者是将人类与以江月为代表的自然置于“变”与“不变”的 同一标尺下进行了“齐物我”式的思辩 ,并以非义勿取 , 回归自然和 享受自然的心境来洗涤物欲尘埃以求自适 ,因而显得相当旷达 。然 而 ,联系赋的写作背景来看 ,作者当时正因被诬贬谪在黄州 ,而任何 人遭诬被贬 ,都不可能全然不思不想 ,无动于衷 。故在这种旷达的 背后 ,并不排斥一度曾有的压抑与苦闷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社会人 生的反思求索 ,或者说 ,作者正是用一种经过深思后而获得的豁达 — 6 — 红楼梦学刊 ·二 ○○五年第一辑 来排解必然产生的苦闷与压抑 , 以调整心态 ,积极地生活下去 。如 果从人类是自然万物的组成部分和有机链中的一环的视点来看 ,苏 轼的豁达 ,当不失是一剂纾忧解郁的良药 。但人类作为具有社会属 性的万物之灵 ,特别是当每一个体活动于纷纭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 时候 ,他的这种“齐物我”的思考 ,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更 难以彻底地解决人们在面对宇宙洪荒时所产生的在永恒与瞬间对 比中的自卑与迷茫 。正因为如此 ,所以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并不回 避这一问题 ,因而不时发出“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 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等浩 叹。《前赤壁赋》中的水月之论 ,也是因为先有“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 海之一粟 。哀吾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