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在皮下及硬膜外术后镇痛中效果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芬太尼在皮下及硬膜外术后镇痛中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芬太尼皮下与硬膜外两种给药途径在上腹部手术中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胆道或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分为皮下(PCSA)组和硬膜外(PCEA)组,每组30例,PCEA组于诱导前行T8~9或T9~10间隙硬膜外穿刺。预置剂量(关腹后注入),PCSA组静推芬太尼0.05~0.10 mg, PCEA组硬膜外腔给芬太尼4~6 μg/ml与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5~10 ml。配方,PCSA组,芬太尼男性8~10 μg/(kgd)[女性6~8 μg/(kgd)]+2%利多卡因10 ml+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PCEA组,芬太尼0.4~0.6 mg+布比卡因125 mg+氟哌利多2 mg+生理盐水至100 ml。镇痛泵设置,背景剂量2 ml/h,追加量1 ml,锁定时间5~10 min。采用VAS和Ramsay评定法评分,记录术后4、8、16、24、48 h的VAS和Ramsay评分。结果:各时间点的VAS和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皮下和硬膜外两种给药途径镇痛效果均满意。
[关键词] 芬太尼;皮下;硬膜外;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57-02
术后镇痛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用药种类和给药方式也各有不同,笔者2006年3月~2009年6月,在实践工作中将芬太尼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皮下及硬膜外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部分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择期胆道或胃癌根治术患者,年龄38~72岁,ASAⅠ~Ⅱ级,体重48~85 kg。随机分为皮下(PCSA)组和硬膜外(PCEA)组,每组30例。两组均静吸复合全麻,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5 mg,芬太尼2~5 μg/kg,维库溴胺0.1 mg/kg,丙泊酚10~50 mg,气管插管,术中维持用丙泊芬和瑞芬太尼持续泵入,吸入氧气与笑气混合气体(1∶1)。PCEA组先取T8-9或T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备用,有确切麻醉平面后诱导插管。
1.2 镇痛方式
预置剂量(关腹后注入):PCSA组静推芬太尼0.05~0.10 mg,PCEA组硬膜外腔芬太尼4~6 μg/ml与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5~10 ml。自控镇痛泵配方:PCSA组,芬太尼男性8~10 μg/(kgd)[女性6~8 μg/(kgd)]+2%利多卡因10 ml+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PCEA组,芬太尼0.4~0.6 mg+布比卡因125 mg+氟哌利多2 mg+生理盐水至100 ml。镇痛泵设置均为背景剂量2 ml/h,追加量1 ml,锁定时间5~10 min。
1.3 观察和记录
镇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根据患者当时感受疼痛的程度作出定量分析。评分标准:0~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较强烈的疼痛。镇静状态评分:采用Ramsay评分法。Ⅰ级,清醒、烦躁不安;Ⅱ级,清醒、安静合作;Ⅲ级,欲睡,仅对指令有反应;Ⅳ级,入睡,对呼唤反应敏捷;Ⅴ级,入睡,对呼唤反应迟缓;Ⅵ级,嗜睡,难以唤醒。从Ⅰ~Ⅵ级,相应地设定为0~6分。分别记录术后4、8、16、24、48 h的VAS和Ramsay评分,并记录恶心、呕吐及头昏、皮肤瘙痒、尿潴留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见表1、2。PCEA组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尿潴留情况较PCSA组增多(P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