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探析
史家亮① 李黎晓② 庞婷婷①
(①湖北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2 ②济南大学数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脱媒现象日趋普遍,加深对金融脱媒现象的了解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明确了现阶段金融脱媒的概念,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客观的指出现阶段我国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我国金融脱媒问题的对策,以便使金融脱媒在我国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金融脱媒 金融中介机构 互联网金融 金融监管
一、引言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的新常态也对我国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金融业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为继,金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等等。
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规模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1所示:虽然人民币贷款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人民币贷款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除2008年和2014年受政策影响有所增加以外,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013年创历史新低,占比0.51,这表明社会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的资金的比重在不断的下降。与此同时,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社会融资规模之和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占比却逐年上升,如图2所示;特别是2015年以来,沪深股市出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牛市,上证指数已经从年初的3200点涨到了5166点,总市值达到了39.1万亿,深证成指也从年初的11000点涨到了18098点,总市值达也到了25.9万亿,两市市值屡创新高,这说明社会通过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的比重在不断加大。另外,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实行了两次降准三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下调为2.2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1.5倍。如此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具有逐利性的资金就会脱离受严格管制的金融机构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资产从而产生银行资金外流现象。
社会间接融资比例不断下降,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在逐渐减少,也就是说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在不断弱化,在不断的被金融市场所吸收。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不断弱化的这一过程,即金融机构去中介化的过程,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金融脱媒。
图1 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百分比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图2 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社会融资规模百分比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二、金融脱媒的定义及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资本市场利率的上升,已经远远超过了《Q条令》规定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2.5%,资金的趋利性使更多的资金流出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流向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市场,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短缺。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Hester(1969)最早提出金融脱媒的概念,他认为金融脱媒就是资金绕过银行而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现象,是最终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直接交易体制的根本性转变。Hamilton(1986)则将金融脱媒定义为资金的需求方绕开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直接在市场上筹资的行为,通过这一行为实现自助式借款。Harmes(2001)则将金融脱媒定义为金融产品购买者与售卖者绕过金融中介直接进行相关产品的交易的活动。
相比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外,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并且其发展较为缓慢,学者对其研究相对较少较晚。作为国内金融脱媒研究先驱的辛琪先生(1990)认为金融脱媒是指在在资金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中间直接进行的筹融资活动,这种活动巧妙的绕过了金融中介的参与。唐旭(2006)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脱媒指由于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存款随着资本市场利率水平逐步超过银行存款利率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向以证券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广义的金融脱媒不仅指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工具的现象,还指筹资者不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行为。李扬(2007)则将金融脱媒直接定义为资金盈缺双方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开展的融资行为,他认为金融脱媒脱得是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金融脱媒的定义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回到我国的金融领域现状,虽然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传统的存贷业务受到金融脱媒的巨大挑战,但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并没有因此减少,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反而顺着金融脱媒的趋势如雨后春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