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
;;必备知识;学科素养;一、常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地中的可溶性岩石,如_______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___,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_______、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3)类型
①地表喀斯特地貌;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拓展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辨析峰林和峰丛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2.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其形态和成因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12;3.喀斯特地貌区开发利用的地理背景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容易造成石漠化;滑坡、崩塌、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
(2)农业基础薄弱: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
(3)工程建设难度大,交通建设困难,水利设施容易发生渗漏。
(4)石灰岩可烧制水泥和石灰。
(5)喀斯特地貌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2021·北京通州区高三一模)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1~2题。;【解题流程】;读下列三幅图,回答1~3题。;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溶洞等景观,推断图示是喀斯特地貌。故选D。
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Ⅲ阶段岩层比较完整,侵蚀作用较弱,Ⅱ阶段岩层逐渐受到较强的侵蚀作用,变得高低不平,且溶洞发育,到Ⅰ阶段溶洞进一步发育,所以形成的时间顺序为Ⅲ-Ⅱ-Ⅰ。故选C。
第3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被流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故选B。;2.冰川地貌
(1)冰川概念:是指极地或高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__________的天然冰体。
(2)冰川的分类
;3.冰川作用和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堆积地貌)。
;4.常见的冰川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和刃脊等。
;21;5.现代冰川分布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地区。在第四纪大冰期,
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挪威松恩峡湾:挪威西海岸向东延伸204公里,崖壁陡峭、曲折幽深,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冰蚀湖;冰碛地貌-冰碛湖、冰碛平原/丘陵等;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下图是岳冰川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的原因有()
①冰川消融量较小
②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
③冰川谷比较宽阔
④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所谓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其形成过程是: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谷地带沉积物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即冰碛垄。说明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受气温影响较大,由于海拔较高,长时间气温较稳定,因此冰川体消融前端较稳定,故c正确,排除abd。答案选择c。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河流沉积物是河流携带物质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能量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冰川沉积的物质具有以下特点:皆由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故ac错误,b正确;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无成层现象,绝大部分棱角鲜明,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故d错。答案选择b。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冰川体融水量小,融水形成的河流水量较小,进入和缓的冰川谷后,流速慢,搬运能力弱,碎屑物大量沉积,沉积形成的沙洲把河道分隔开,或河流部分改道,最终形成较为复杂的辫状水系,①、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辫状水系与冰川消融量的季节变化关系不大,②不符合题意。故选a。;某游客在朋友圈写道:“在峰峦的高处,雪广布,到处是嶙峋的角峰,峰下的天然湖泊犹如巨大而坚硬的玻璃,灿烂而沉重地镶嵌于盆地中,天幕似乎沉入了湖底。”下为该游客的朋友圈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解析】4.读图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