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电化学表面处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1 概述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涉及物理、化学、金属工程学、机械工程学 等各个学科。 金属表面处理方法: 对于金属和无机覆盖层,传统工艺如电镀、阳极氧化、化学转 化膜。现代工艺如热喷涂、溅射、离子注人、物理或化学气相沉 积、激光增强电沉积、自动催化沉积等。 对于有机覆盖层,传统方法如刷镀、手工喷涂。现代工艺如自 动涂装、电泳沉积、粉末涂层等。 7.1 概述 电镀是金属表面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被镀基体为阴 极,通过电解作用,在基体上获得结合牢固的金属或合金膜的一种 表面处理方法。 电镀的作用:(1)提高外观质量;(2)提高耐蚀性;(3)功 能作用。 电镀层的类型:防护性镀层和防护-装饰性镀层。 7.1 概述 电镀液的组成:(1)析出金属的盐类;(2)与析出金属形成 络合物的成分;(3)提高镀液导电能力的盐类;(4)镀液稳定 剂;(5)镀液缓冲剂;(6)可改变析出金属物性的成分;(7)阳 极助溶剂;(8)可改变镀液性质或析出金属性质的添加剂。 7.1 概述 电镀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例如,常用作防护装饰性镀层的 铜、镍、铬电镀工艺流程包括: 抛光→除油→酸浸蚀→中和→镀铜→镀镍→镀铬。 7.1 概述 电镀工艺流程中,从抛光到中和属于前处理。 镀前处理:① 粗糙平面的整平,可采用机械抛光、化学抛光、 电抛光、滚光、喷砂等;② 除油,可用有机溶剂除油、碱性化学除 油、电解除油等;③ 浸蚀,有强浸蚀、弱浸蚀和电化学浸蚀等。 7.2 金属电沉积与电镀过程 7.2.1 金属电沉积 金属电沉积:简单金属离子或络离子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固体表 面上放电还原为金属原子附属于电极表面,获得金属层的过程。 1 简单金属离子的还原 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若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越靠 右边,则这些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的可能性越大。水溶液中金属 的电沉积,一般以Cr、Mo、W 分族为分界线,位于左边的金属在 水溶液中不能实现电沉积,而位于右边的金属元素的简单离子都较 容易从水溶液体系中电沉积出来。 7.2 金属电沉积与电镀过程 2 金属络离子的还原 络离子还原一般认为有以下观点: (1)络离子可以在电极上直接放电。 (2)有的络合体系,其放电物种的配体与主要络合配体不同。 (3)一般 较小络离子还原时,会表现出较大的极化。 金属络离子在电极上析出往往比简单离子更困难,因而电沉积 时出现的过电位较高,这一性质在电镀工艺中广泛用来改善镀层的 质量。 7.2 金属电沉积与电镀过程 3 金属共沉积原理 生产上为了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镀层,常采用合金电镀的方 法。要使两种金属实现在阴极上共沉积,就必须使它们有相近的析 出电势,即 7.2 金属电沉积与电镀过程 依据金属共沉积的基本条件,只要选择适当的金属离子浓度、 电极材料(决定着超电势的大小)和标准电极电势就可使两种离子 同时析出。 (1)当两种离子的 相差较小时,可采用调节离子浓度的方 法实现共沉积。 (2)当两种离子的 相差不大(0.2V),且两者极化曲线 斜率又不同的情况下,则调节电流密度使其增大到某一数值,此 时,两种离子的析出电势相同,也可以实现共沉积。 7.2 金属电沉积与电镀过程 (3)当两种离子的 相差很大,可通过加入络合剂以改变 平衡电极电势,实现共沉积。 (4)添加剂的加入可能引起某种离子阴极还原时极化超电势 较大,而对另一种离子的还原则无影响,亦可实现金属的共沉积。 7.2 金属电沉积与电镀过程 4 金属电结晶 金属离子在电极上放电还原为吸附原子后,需经历由单吸附原 子结合为晶体的另一过程方可形成金属电沉积层,这种在电场作用 下进行的结晶过程称为电结晶。 电结晶过程一般包括了以下步骤: (1)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表面的扩散; (2)电子迁移反应; (3)部分或完全失去溶剂化外壳,导致形成吸附原子; 7.2 金属电沉积与电镀过程 (4)光滑表面或异相基体上吸附原子经表面扩散,到缺陷或位 错等有利位置; (5)电还原得到的其他金属原子在这些位置聚集,形成新相的 核,即核化; (6)还原的金属原子结合到晶格中生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