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整理23-抗组胺药(内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0章 组胺和抗组胺药 【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良好 2.阿司咪唑代谢物有活性,存在肝肠循环,长效(10d) 3.第一代药易透过血脑屏障,第二代则不易透过。 Thank you! * * 组胺(histamine) 自体活性物质,变态反应和局部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 【受体亚型及效应】 H1受体: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 小A/V扩张,cap扩张、通透性增加 促血小板聚集 对子宫平滑肌作用与种属有关 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疼痛、搔痒 H2受体:促进胃酸分泌 扩张小A/V,抗血小板聚集 对心脏具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 H3受体:位于突触前膜,起负反馈抑制作用 一、 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苯那君) 异丙嗪(promethazine,非那根) 曲吡那敏(pyribenzamine,扑敏宁) 氯苯那敏(cholrpheniramine,扑尔敏) 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 倦、耐、短、干 第二代:西替利嗪(cetirizine,仙特敏) 美喹他嗪(mequitazine,甲喹酚嗪) 阿司咪唑(astemizole,息斯敏) 阿伐斯汀(acrivastine,新敏乐) 咪唑斯汀(mizolastine) 长效,无嗜睡作用,对鼻部过敏症状好,对鼻 塞效果差 【药理作用】 1.H1受体阻断作用: 完全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 部分对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对cap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很强抑制作用 2.中枢抑制作用: 以一代作用最强,苯海拉明、异丙嗪最强 阿司咪唑,阿伐斯汀,左卡巴汀,咪唑斯汀无镇 静嗜睡作用 3. 抗胆碱作用、局麻作用和喹尼丁作用 咪唑斯汀对鼻塞有显著疗效 【临床应用】 1. 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花粉症、过敏性鼻炎等首选,对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无效。 2.晕动病及呕吐:苯海拉明、异丙嗪 3.镇静催眠 选用中枢抑制作用强的药物 4.人工冬眠:氯丙嗪+异丙嗪+度冷丁 【不良反应】 1. CNS抑制 嗜睡最常见 2.口干、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3.偶见粒细胞减少及溶贫 4. 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过量可致严重心律失常 二、H2受体阻断药 西咪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 =尼扎替丁(nizatidine)=乙溴替丁(ebrotidine) <法莫替丁(famotidine) 特点: 1、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2、保护胃粘膜 3、具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4、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其他胃酸分泌过多的疾病 5、不良反应少。 6、西咪替丁是肝药酶抑制剂,有抗雄激素作用。 三、 H3R阻断药 可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组织胺受体亚型及主要功能 调节神经递质释放。 胃酸分泌,正性肌力,血管扩张。 过敏反应,炎症反应,支气管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 主要功能 G-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 cAMP IP3,DAG 信号介导 ?-甲基组胺 甲双咪胍 2-甲基组胺 选择性激动剂 突触前膜,脑,肌间神经丛 胃黏膜,心肌 平滑肌,内皮,脑 主要分布 H3 H2 H1 受体亚型 组胺(Histamine)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自体活性物质(局部产生、释放,作用于局部组织),是变态反应和局部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活性。 分布广泛,其中以与外界接触的肺、皮肤、胃肠道粘膜中含量最高。主要存在于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粒细胞。正常状态,结合型存在,无活性;变态反应或受理化刺激是,细胞脱颗粒,结合型变游离型,释放,激动其受体,引起各种效应。 H1受体: 兴奋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引起收缩,(引起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患者对此尤为敏感较正常人强100-1000倍,而健康人对其敏感性较低;腹痛,腹泻) 血管扩张(使小动脉、小静脉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BP↓)、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和全身血液浓缩) 促血小板聚集 对子宫平滑肌作用与种属有关 人-不敏感;豚鼠-收缩;大鼠-松弛。 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疼痛、搔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