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本()医学生物学第三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精子发生 1678年,荷兰显微镜专家Anton van Leeuwenhoek发现了精子,Nicolas Hartsoeker( the other co-discoverer of sperm)描绘了一幅精子中存在一个预成的小人 的画面。 精子的结构 2.2.卵子发生 卵子的结构:成熟卵子中合成和吸收了大量的物质,包括大量的蛋白质、核糖体和tRNA、mRNA、形态发生因子(morphogenetic factor)以及保护性化学物质(如Ig),为以后的生长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1.前期Ⅰ 3.1.1.1.细线期 染色线(chromonema) 染色粒(chromomere)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1.前期Ⅰ 3.1.1.2.偶线期 ★联会(synapsis):减数分裂前期,同源 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二价体(bivalent):完全配对的同源染色体被称为二价体。 ★联会复合体(SC):在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蛋白质的复合结构,称为联会复合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1.前期Ⅰ 3.1.1.3.粗线期 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得粗短,光镜下每个二价体含4条染色单体---四分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1.前期Ⅰ 3.1.1.3.粗线期 交叉(chiasma)和交换(crossing-over)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1.前期Ⅰ 3.1.1.4.双线期 染色体进一步变短,联会复合体消失,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在非姊妹染色体开始交叉端化 交叉端化(terminalization):二价体进一步螺旋化、缩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而发生分离,交叉点向两端移动的现象,称为交叉端化。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1.前期Ⅰ 3.1.1.5.终变期 核仁、核膜消失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2.中期Ⅰ 四分体排列与赤道面上构成赤道板。 纺锤体形成;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3.后期Ⅰ 在纺锤体微管的牵引之下,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每一极只获得同源染色体的一个二分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1.第一次减数分裂 3.1.4.末期Ⅰ 染色体去凝集呈细丝状或不发生明显的去凝集; 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2.第二次减数分裂 3.2.1.前期Ⅱ 每个二分体凝缩,核膜消失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2.第二次减数分裂 3.2.2.中期Ⅱ 各二分体排列于赤道面上形成 赤道板,着丝粒纵裂形成两条 染色体。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2.第二次减数分裂 3.2.3.后期Ⅱ 各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3.2.第二次减数分裂 3.2.4.末期Ⅱ 染色体移至两极后,解 旋伸展,分别形成细胞核。 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由于减数分裂,使每种生物代代都能够保持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结果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使后代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在精子与卵子经过受精而形成受精卵过程中,其结合也是随机的。 4.受精 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合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fertilization)。 人类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部位是在输卵管壶腹部。成群的精子在运行过程中经过子宫、输卵管肌肉的收缩运动,大批精子失去活力而衰亡,最后只有20~200个左右的精子到达卵细胞的周围,最终只能有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4.1.配子的成熟与运行 4.1.1.精子的成熟与运行 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要在附睾中停留12~21天,附睾上皮分泌多种糖蛋白覆盖于精子表面,才能获得主动运动与受精的能力。 射精后,注入阴道穹窿的精子液化后才具有充分的运动力。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4.1.配子的成熟与运行 4.1.2.卵的成熟与运行 核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次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 胞质的成熟表现为在胞质内形成皮质颗粒,并沿次级卵母细胞膜分布,颗粒外周有膜包被,内含酶。 卵的成熟包括核的成熟和胞质的成熟 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细胞 4.1.配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