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4高三一轮 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建议.doc

发布:2016-03-24约4.8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建议 一、思想指导 (一)《2013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 1.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 掌握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新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策略 1、知识网络的搭建突出概念原理知识(如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的指导作用,要关注元素观、转化观的建立,要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探究相融合。 2、习题训练中突出审题能力、图表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强化提高,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思维优化的过程。 (三)过程和方法 1、多用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是新教材呈现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知识的主要脉络,要教会学生将各类物质的通性融入到“物质的分类”中。 某物质化学性质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1)作为一类物质的通性(2)氧化性与还原性(3)热稳定性(4)特殊性。对于一个具体物质的知识点复习,我们首先分析它属于哪一类,然后按照以上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该物质的性质;接着,充分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归纳出一类物质的性质。体现出“先归类,再通性,后特性”的性质学习方法。 每一典型物质的性质学习都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零散的知识点就能串成线,能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按“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来建构 (1)先用分类法确定非金属知识主线: 气态氢化物← 单质→ 氧化物 → 对应水化物 → 相应含氧酸盐 例:H2S ← S → SO2、SO3 → H2SO3、H2SO4 → Na2SO3、Na2SO4 (2)具体到物质:将该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学习,然后利用该物质归纳出此一类物质的性质,得出通性或同性,重视特性。例如,SO2是酸性氧化物:(1) SO2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SO2处于中间价态(2) SO2有还原性,也能表现氧化性(3)热稳定性?(4)特殊性? (3)再按知识点建成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 【案例1-1】氯气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用分类法,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搭建知识网络结构 教学过程: 1 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分类标准一:按组成分类) 2 从其它角度对含氯化合物进行分类。 (1)分类标准二:按化合价高低分类 -1价:HCl、氯化物; 0价:Cl2 ; +1价:HClO、次氯酸盐; +3价:不常见; +5价:氯酸钾; +7价:HClO4 (2)分类标准三:按物质性质分类 氧化性:Cl2 、ClO2 、HClO、次氯酸盐﹡、氯酸盐、HCl(H+)、HClO4(H+) 还原性:HCl(Cl-)、Cl2 溶液呈酸性:Cl2 、HCl、HClO、HClO4 ; 溶液呈碱性:次氯酸盐 将Cl2 、HClO、Ca(ClO) 2 、NaClO 、HCl 、NaCl的互变关系整理成知识网络。 上述关系中,写出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回顾这些反应有没有特别的用途按化合价高低分类互变关系整理成知识网络NH3 N2 NO NO2 HNO3 NH4NO3 3、注重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联系氧化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平衡理论所包含的规律,找出与物质性质和应用的结合点,搭建知识结构.。 例如:对于可逆反应,用好化学平衡规律分析反应。 【案例2-1】 学习氯水的性质 设计如下:探究氯水中的平衡移动:氯水的溶解平衡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离平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平衡理论,组织讨论下列问题: 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新制的氯水的微粒对应的性质? 若使氯水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有什么方法?若使氯水的溶解平衡向左移动有什么方法? 分别往等量的氯水中加入少量水、碳酸氢钠粉末、亚硫酸氢钠粉末、光照?次氯酸的浓度如何变化? 为什么次氯酸钠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可以制备氯气? 如何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如何除去CO2中的HCl?这两种方法原理相似吗? 制备氯气时氯气中可能有何杂质?为什么通过排饱和食盐水可以收集氯气? 说明:问题①让学生学会从平衡的角度分析溶液的组成,问题②让学生掌握复杂体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