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方政府学教案 第七章 地方政府关系 第八章 地方政府管理.doc

发布:2018-07-05约5.5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地方政府关系第一节 地方政府关系概述一、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内涵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⑴在形式上,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⑵在内容上,体现为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案例:府际关系影响大经济 京藏高速拥堵凸现府际关系问题 首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其次,地方政府之间关系。1,限流卡口引发连锁反应;2,分段收费体制加剧了拥堵程度;3,对超载的货车采取不同处理方式;第三,政府部门之间关系。1,从高速路内部多头管理;2,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配给不当;如何构建协调、通畅的府际关系 ?建议一:设立省际协调部门建议二:进一步推行大部门制改革建议三:进一步促进体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行动协调与资源整合二、影响地方政府关系形成的因素(一)经济因素1.经济体制2.经济发展水平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政治因素1.人口2.民族构成首先,在制度层面,民族构成影响着国家结构形式,进而影响政府间关系;其次,在文化层面,民族问题影响着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最后,在政治关系运行层面,民族关系影响着政府间关系的实际运行。3.社会阶层结构4.政党组织5.政治制度:宪法、财政制度、官员制度、行政区划制度6.政治过程首先,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政治实力对比,影响政府间权力关系的集中与均衡发展。其次,中央政府调控政府间关系的手段恰当与否,会影响政府间关系运行的好坏。最后,政治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将影响政府间关系运行的监督保障机制的完备性。(三)历史传统 (四)自然地理条件 首先,地理环境影响着政府间权力配置的状况。其次,地理环境通过对领土安全的影响,间接影响政府间关系。再次,自然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状况,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政府间关系的发展。最后,地理环境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进而影响着政府间权力配置状况。 (五)环境变化 第二节 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一、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概述 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是依托国家结构以及行政区划,在垂直结构中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1.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结构形式 ⑴政府的管理层次原则: 政府间纵向关系合理化; 最佳结合, 反比关系政府管理亲民化;政治资源配置合理化 ⑵政府的管理幅度影响因素: 人员素质、工作内容、信息沟通2.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分析模式 ⑴代理结构模式 分析府际关系的传统主导模式,认为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从属物 ⑵理⑵理性选择模式 理性选择,像行为主义一样,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并不采取归纳的方法,而是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在各种情境下计算和演绎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理性选择往往通过交易实现. 理性选择理论起源自公共选择理论。包括了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赖克的政治联盟理论。其后逐渐发展出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投票分析和科层决策等理论形态。 ⑵理性选择模式 ①组织交易成本分析模式 交易成本已经成为考量政府间组织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 ②委托—代理分析模式对代理人的行为予以激励与监控,建立契约执行的规则和良好的合作关系⑶相互依赖模式分析政府间关系主体的多元互动,带有明显行为主义方法论的痕迹财政资源的相互依赖 政策执行的相互依赖 ⑷集分平衡模式跳出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争论,从整合的角度寻求政府间关系的平衡发展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结构模式(1)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均衡型*中央集权型结构模式涵义:中央政府基本上垄断了所有的重要权限,地方政府 只是中央政府派生出来的政府体系理论基础—中央集权理论: 国家绝对主权论;现代化理论;政治同质论;技术政治论;财政补助理论*地方分权型涵义: 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不是来自中央政府的授予和让渡,而主要来自地方民众,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是通过地方选举产生 理论基础: 地方自治理论、联邦主义、地方分权论、独立论与分离主义、区域自治论、地方民主论、多元主义和宪政主义、行政辅助理论*均衡型模式涵义: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配制的适度性与选择性,即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两者之间的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保证中央政府与地方权力的有效均衡理论基础: 英国学者葛兰特的稳定均衡理论——在政治分权和职能分工的架构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两元体系相互平行、稳定互动2.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与合作控制: ⑴立法控制 ⑵行政控制 ⑶财政控制 ⑷人事控制 ⑸司法控制 ⑹政策控制 合作: ⑴委托性合作⑵协议性合作⑶参与性合作⑷计划性合作⑸非正式合作 三、典型国家的政府间纵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