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土壤污染防治.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响土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同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2.土壤化学组成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3.土壤机械组成
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含量。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水、保温能力等。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参见表5.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见表5.2。;表4.1 我国土粒分级标准;表4.2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是土壤 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土壤矿物质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分解后可提供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有机质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能把土粒粘结成团粒结构。这种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强,类似储存水肥的小仓库,随时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质是微生物的食物,土壤有机质丰富而其他条件又适宜时,就能促进微生物的旺盛活动。;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甲氧基及氨基等,使之具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缓冲、氧化还原作用及生理活性等性能。 ;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 对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起着主导作用,是土壤净化功能的主要贡献者。; 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有土壤中可溶成分的稀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降雪、地表径流、灌溉、地下水。;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
积水的土壤通气不良,导致对植物的危害,茶树最忌积水,积水的土壤不应用于种茶树。;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 (二) 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
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pH5.5~6.0为酸性土;pH6.0~6.5为弱酸性土;pH6.5~7.0为中性土;pH7.0~7.5为弱碱性土;pH7.5~8.5为碱性土;pH8.5~9.5为强碱性土;pH9.5为极强碱性土。
中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呈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三) 氧化-还原性
因土壤中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
Eh300mV:氧化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氧化状态。
Eh300mV:还原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
背景值(地质学):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中的正常含量。
环境科学上: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不同土壤的本底值相差很大
(见下页表5.3);表4.3 全国土壤(A层①)背景值 单位:μg/kg;四、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事故
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
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污染物对土地污染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残留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污染。
;表4.4 土壤污染分极标准 ;土壤污染类型;; ⑶农业污染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和化肥;
特点: 污染程度与化肥、农药的数量、种类、施用方式等有关。一般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水,成为潜在的污染物。; 三、土地沙化、荒漠化和沙尘暴;撒哈拉大沙漠;;2.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 ;3.沙尘暴:
前苏联的黑风暴事件。十万拓荒者在哈萨克斯坦北部,俄罗斯东部,开垦了4000万公顷土地;到了1963年,干旱的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