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见的段进教授-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城市发展战略.ppt

发布:2018-10-25约8.97千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城市发展战略 ——以南京高铁南站地区规划为例 东南大学 段进 2010.06.24 近几年,我国加速了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布局与建设,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网、南水北调和国家高铁与城际铁路网等。 由于科研和实践的工作关系,作者主持参加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的建筑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科研项目,也有幸主持参加了杭州、苏州、常州、南京、淮安、武汉、济南、石家庄、徐州、蚌埠等城市的高铁或城际铁路枢纽地区的规划设计,并为后续的实施作了不同程度的深化设计工作。 通过这些设计、实践和研究的探索,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影响; 体会到当前我国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也体会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重形象轻功能、重微观轻宏观的种种问题。 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到底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1.区域战略机遇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与区域战略调整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国家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将决定这一地区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国高铁和城际铁路网与枢纽的布局将影响区域城乡空间的宏观格局与功能体系的发展变化。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将总体投资1.25万亿元人民币,新增17000公里铁路新线,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主要有京沪、京广、京哈、沈大、陇海等线,列车时速将达到200公里以上。 其中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有5457公里,还有京津、沪宁、沪杭、宁杭、广深、广珠等相临大城市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 如此庞大的高铁与城际投资规模,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界时,中国的高速铁路量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法国、日本和德国。 随着这些网络与枢纽的规划建设,给相关城市带来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区域环境的变化,城市规划的应对首先应从宏观的视野适时地对城市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南京市为例,随着高铁与城际综合枢纽南站的建设,将会使 这一地区的交通作用具有全国意义。 南京南站是铁道部规划的京沪高铁的5大始发站之一,并将汇集京沪高铁、宁杭铁路、沪汉蓉城际、宁安城际等4条国家与区域铁路干线,形成3场28条客运线的特大型铁路枢纽。规划近期旅客发送量4413万人/年,远期5822万人/年。京沪高铁将促使南京成为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城市群对接的第一站。并随着横贯东、中、西的沪汉蓉城际铁路的开通,南京作为长三角城市群西端的中心城市将成为长三角与湘鄂赣、成渝都市圈衔接的重要枢纽,是连接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的枢纽,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因此,南京未来的区域发展战略: 对上海应更好地接受辐射,及早融入沪宁杭“一小时都市圈”,强化与上海的“同城效应”,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而对南、北与中西部应发挥华东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业、提升南京市的创新产业水平,扩大辐射与融合的范围,使得南京不仅仅是长三角区域的西部中心,同时也存为服务于“泛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其潜力将超越现在的城市地位与功能。 对周边地区则努力强化南京都市圈发展的区域服务中心 作用,以宁安城际线和高速长途客运网的设置,强化南京都市圈区域内部交通体系,从而加速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南京都市圈整体发展的协同性。 随着高铁枢纽的建设,其城市的区域战略地位与作用也都有显著的提升,都应该对城市发展的定位、功能甚至格局进行重新审视,并及时进行城市总体发展的应对规划。 但我们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是国家组织高铁与城际铁路网与枢纽布局时,从宏观的角度考虑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该城市的地位与作用,而相关城市本身则不能迅速应对由此带来的城市地位与作用的变化,进行区域战略调整。因此,在城市具体的规划与建设中很难强化和发挥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这不仅与我们的发展观和认识水平相关,也与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程序与体系相关。区域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时效在应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环境变化时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矛盾。城市功能、土地使用、空间组织都难做到及时调整。 2.城市结构重组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选址与城市结构重组 从中观的视野来说,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具体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部委多考虑自身的运行规律和价值,而少考虑城市的需求。在整体发展中如何达到这两种价值的平衡,并且应对变化,进行城市结构重组是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规划新课题。 对高铁与城际站点的选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