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偏心注水井分层测试效率概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一、第二循环确定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三 —封隔器胶筒材质不合格 压差大于0.5MPa时自动座封,无压差时自动解封 牛居油田分注水井封窜统计表 常规K344扩张封隔器座封解封依靠油管内外压差 频繁停井、洗井势必造成封隔器频繁解封座封,影响胶筒使用寿命,造成封隔器失效 41 平均 0 2009/8/20 14.8 15 牛29-7 0 2009/7/27 11 12 牛28-8 0 2009/10/6 8.2 8.6 牛28-12 0 2008/9/26 11.6 12.3 牛27-9 188 2009/4/28 11 12 牛27-7 0 2009/3/23 13.5 13.7 牛26-8 98 2008/5/4 12 12.7 牛25-25 0 2009/9/30 8.4 8.6 牛23-19 0 2008/6/16 7.5 7.9 牛22-322 0 2009/9/1 9.2 9.8 牛22-120 0 2009/9/18 8.2 8.5 牛21-323 0 2008/11/26 8.1 8.1 牛21-320 28 2009/7/24 12 12.5 牛21-318 323 2008/8/20 10.5 11 牛19-320 0 2008/11/7 6.8 7.5 牛19-23 0 2009/10/6 5 5.5 牛18-322 62 2007/6/8 8.8 9 牛18-24 有效时间(天) 作业时间 套压(Mpa) 油压(MPa) 井号 十一、第二循环确定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四 —洗井阀结构设计不完善 牛居部分分注水井洗井情况统计表 12.5 13.1 9.2 11.2 14.8 6.1 套压(Mpa) 14 13.4 9.5 11.4 14.9 6.6 油压(MPa) 洗井后 8.8 14 14.9 11.5 14.3 5.5 套压(Mpa) 9.4 14.7 15.2 13.5 14.6 5.7 油压(MPa) 洗井前 11.11.09 11.11.09 10.09.28 11.9.25 10.11.11 11.04.07 洗井时间 三次洗井 9.8 12.8 14.8 10 14.2 7.5 套压(Mpa) 10.4 13.6 15 10.5 14.6 7.7 油压(MPa) 洗井后 11 12.3 15 11.2 14.7 7.3 套压(Mpa) 11.4 13.2 15.3 11.6 14.8 8.5 油压(MPa) 洗井前 11.04.01 10.06.28 10.01.09 10.10.11 09.12.11 10.05.02 洗井时间 二次洗井 0.1 12.3 14 11.2 14.8 7.6 套压(Mpa) 10.5 12.9 15.4 11.6 15 8.2 油压(MPa) 洗井后 0.1 10.5 6.2 12 4.5 7.8 套压(Mpa) 8.3 11.4 14.8 12.7 14.9 8.9 油压(MPa) 洗井前 08.08.23 10.02.23 09.08.21 10.06.10 09.3.25 09.03.07 洗井时间 一次洗井 牛19-320 牛28-8 牛29-7 牛25-5 牛26-8 牛18-24 井号 十一、第二循环确定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五 —分注管柱结构设计不完善 分注层数增加 层间压力差异大 层间管柱弯曲 层间管柱上下层加强注水 中间层限制注水 中间层管柱上下两端受力大 管柱中产生的温度和压力效应引起管柱蠕动,带动封隔器上下蠕动,磨损胶筒,还导致封隔器提前解封 十一、第二循环确定主要原因 第二循环共确认出以下三条要因: 胶筒材质不合格 封隔器 1 结构设计不完善 洗井阀 2 结构设计不完善 分注管柱 3 十二、第二循环制定对策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完成时间 负责人 1 封隔器胶筒材质不合格 改进封隔器胶筒材质 停住后胶筒不回缩,不易水窜、解封方便,洗井效果好 改进封隔器胶筒材质 现场 2012.8 吴庆莉 史 峰 2 洗井阀结构设计不完善 改进洗井阀结构 提高密封效果,洗井不漏失 增加密封结构 现场 2012.8 吴庆莉胡阳阳 杨 洁 3 分注管柱结构设计不完善 应用锚定技术 克服管柱蠕动,改善管柱受力条件,提高管柱工作可靠性 增加锚定装置 现场 2012.8 吴庆莉刘 颖 汤屏邦 提高偏心注水井分层测试效率 辽河油田QC成果发布会 目 录 小组概况 1 选题理由 2 现状调查 3 设定目标 4 PDCA第一循环原因分析 5 第一循环确定主要原因 6 第一循环制定对策 7 第一循环对策实施 8 第一循环效果检查 9 PDCA第二循环原因分析 10 第二循环确定主要原因 11 第二循环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