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葡萄酒的生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中国葡萄酒的生产
谁最早引入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栽培?
我国现在栽培的葡萄是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赛)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这是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开始至今已有2000年。据《太平调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首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
到了东汉未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起歧《三辅决录》:“(盂)他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盂他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盂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盂他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20升。也就是说,盂他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
中国的白兰地何时出现?
我国葡萄酒酿造工艺在唐朝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蒸馏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魏文帝所说的葡萄酒是酿制而成的,而唐太宗破高昌国所得的葡萄酒法,则是要发酵后,“取人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这实际上是当今西方称之为“白兰地“(Brandy)的葡萄蒸馏酒。《太平御览》中说唐太宗参与酿制的葡萄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显然是指蒸馏酒的风味。与李时珍所说互相印证。所以,我国在唐初就有了葡萄蒸馏酒——白兰地,井被接受和喜爱也就是说,我国生产、饮用蒸馏葡萄酒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代由于酒业繁荣,已有不少名酒,葡萄酒已被列为当时的名酒。据唐人李肇《唐国史补》:“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此外,绍兴酒、杏花村的酒也都很有名。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烩炙人口,人们一直吟唱至今。
《北山酒经》中的葡萄酒工艺
到了北宋,酿酒业继续发展,酒名已不胜校举。张传臣的《酒名记》中就记录了京城及各地的200多种酒。朱肱(翼中)的《酒经》(又名《北山酒经》)中记载了“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蒲萄酒”等名酒。当时,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也多样化,除了酿制法和蒸馏法外,《北山酒经》中还记载了用葡萄与米混合加曲酿酒的方法。摘录如下:
蒲萄酒法
“酸米人甑,蒸汽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过干、去子皮),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斗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
在流传下来的诗赋里,我们也能了解了北宋时期葡萄与葡萄酒的消费情况。
元代葡萄与葡萄酒的生产
元代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
元世祖时任翰林侍读的郝经在〈〈葡萄〉〉诗中写道:
“忽忆河陇秋,满地无歇空。
支离半空架,串草十里洞。
拇乳渍成岸,接梁栋。
一派玛瑙浆,注百千瓮。
往岁见沙陀,回鹘正来贡。
诏赐琥珀心,雪盛瓶尽冻。
查牙饮流澌,气压黑马重。”
河陇,指河西与陇右地区,即今宁夏、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并包括青海以东地区和新疆以东地区和新疆东部。从诗中知,当时的河西走廊一望数十里的葡萄园,到了秋天,酿成的葡萄酒达“千百翁”的规模,就在今天,也是个大葡萄酒厂的规模。沙陀为古部落名,当时居新疆巴西里坤湖之东,号沙陀突厥。回鹘,即回纥,维吾尔族的古称。诗中告诉我们,当时回鹘等民族的使节来京时,元朝的皇帝用葡萄酒赏赐他们。因天气寒冷,瓶中的葡萄酒都已结冰,使节们还是带冰饮下,并觉得结了冰的葡萄酒比马奶酒好喝。诗人对葡萄酒的评价高于马奶酒。
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曾任礼部尚书的马祖常在〈〈灵州〉〉中写道:
“乍人西河地,归心见梦余。
葡萄怜美酒,首蓿趁田居。
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
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钥。”
灵州为今宁夏灵武县一带,那时当地人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民风淳朴可爱。除了种苜蓿这种牧草外,还种葡萄酿酒。
耶律楚材则在〈〈西域河中十咏之一〉〉中写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