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一矿煤矿(本科毕业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录
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5
1.1 矿区概述 5
1.1.1 交通位置 5
1.1.2 地形、地貌 6
1.1.3 河流及水体 6
1.1.4 气象及地震 8
1.1.5 矿区经济概况 8
1.1.6 水源及电源 8
1.2 井田地质特征 9
1.2.1 井田地质构造 9
1.2.2 水文地质 14
1.3 煤层特征 17
1.3.1煤层 17
1.3.2可采煤层的基本特征 18
1.3.3煤层对比 20
1.3.4瓦斯 20
1.3.5 煤尘及煤的自燃 20
第二章 井田境界及储量 21
2.1 井田境界 21
2.1.1 井田范围 21
2.1.2 开采界线 21
2.1.3 井田尺寸 21
2.2 矿井工业储量 21
2.2.1 储量计算基础 21
2.2.2 工业储量计算 22
2.3 矿井可采储量 22
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22
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23
2.3.3 矿井设计储量 24
2.3.4 矿井可采储量 24
第三章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
3.1 矿井工作制度 25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
3.2.1 确定依据 25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5
3.2.3 井型校核 26
第四章 井田开拓 27
4.1 概述 27
4.1.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7
4.1.2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 27
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盘)区划分 29
4.1.4主要开拓巷道 29
4.1.5方案比较 29
4.2 井筒位置的确定 35
4.2.1工业场地的位置 35
4.2.2井筒 35
4.3 开采水平 39
4.3.1 水平高度的确定 39
4.3.2 设计水平的巷道布置 40
4.4 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42
4.4.1 采区划分 42
4.4.2 开采顺序 42
4.5 井底车场 42
4.5.1 确定井底车场的形式 42
4.5.2 车场内各种存车线长度计算 44
4.5.3 轨型、道岔及曲线巷道参数 45
4.5.4 马头门线路的平面布置计算 45
4.5.5 井底车场的调车方式 46
4.5.6井底车场各硐室布置 46
4.6 开拓系统综述 49
4.6.1 开拓系统 49
第五章 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 51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51
5.1.1 采区概况 51
5.1.2 采区煤层特征 51
5.1.3 采区瓦斯 51
5.1.4 煤尘爆炸性和自然发火倾向 51
5.2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51
5.2.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1
5.2.2 回采工艺的确定 52
5.2.3采煤设备选型 54
5.2.4 工作面长度确定 58
5.2.5 工作面长度合理性的检验 58
5.2.6 工作面支护方式、支架规格和布置方式 59
5.2.7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61
5.2.8 循环作业方式及经济技术指标 62
5.2.9 各工艺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65
5.3 采区巷道和生产系统 71
5.3.1 概述 71
5.3.2 采区生产能力 71
5.3.3 采区上山布置 72
5.3.4 区段划分 73
5.3.5 采区生产系统 73
5.4 采区车场设计及硐室 73
5.4.1 采区上、中部车场 73
5.4.2 采区下部车场 74
5.4.3 采区硐室设计 75
5.5 采区采掘计划 76
5.5.1 采区巷道的断面和支护形式 76
5.5.2 采区巷道的掘进方法和作业方式 77
5.5.3 工作面推进度、年产量及采区回采率 77
第六章 矿井运输与提升 79
6.1矿井提升概述 79
6.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79
6.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 79
6.3.1大巷运输方式的确定 79
6.3.2 胶带运输机选型 80
6.3.3电机车选型 81
6.4主井提升 82
6.4.1主井提升演算 82
6.4.2副井提升设备的选择 87
第七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 90
7.1 矿井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 90
7.1.1 概况 90
7.1.2 选择通风系统的原则 90
7.1.3 矿井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90
7.1.4 通风系统概述 91
7.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92
7.2.1 配风的原则和方法 92
7.2.2 配风的依据 92
7.3.1 计算方法 97
7.3.2等积孔的计算 99
7.4 扇风机选型 100
7.4.1 选择风机的基本原则 100
7.4.2 通风机选型设计的基本要求 100
7.4.3 通风机的选型计算 100
7.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101
7.5.1 瓦斯 101
7.5.2 粉尘 102
7.5.3 火灾预防 103
7.5.4 水灾预防 103
7.5.5防突管理 10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