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艾 滋 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 窦晓光 概 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和注射传播 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病原学 病原体——HIV(HIV-1 和 HIV-2) 单股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9.7Kb 基因结构: env 基因: 包膜蛋白 gp120, gp41 gag 基因: 核心蛋白 P24 ,基质蛋白 pol 基因: 多聚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 病 原 学 抵抗力: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火,对酒精、漂白粉敏感,对甲醛、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感染后免疫:感染后中和抗体很少,作用弱。 病 原 学 亚型:HIV-1分为A,B,C,D,E,F,G和O 9个亚型。我国云南分离的为B,C,E亚型 靶细胞:嗜淋巴细胞性和嗜神经性细胞,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B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HIV携带者 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子、子宫 和阴道分泌物中。 唾液、眼泪、乳汁中也含有少量的病毒。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同性、双性、性乱 输血注射传播:静脉吸毒 母婴传播: 其他传播途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 男同性恋者 性乱交者 静脉药瘾者 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50岁以下的青壮年 发病机制 HIV是细胞毒性病毒 CD4+T淋巴细胞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其他免疫细胞也不同程度受损 导致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病理解剖 组织中炎症反应少,病原繁殖多 淋巴结病变: 反应性病变:滤泡增殖性淋巴结肿 肿瘤性病变:卡波济肉瘤、其他淋巴瘤 胸腺病变:萎缩性、退行性、炎性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神经胶质细胞的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和脱髓鞘改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0年 I期-急性感染 血清病样症状:发热、全身不适、厌食、恶心等。 CD8+T细胞升高、 CD4/CD8比例倒置、HIV RNA及P24阳性 7-14天后症状自然消失 临床表现 II期:无症状感染 由原发HIV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 临床上没有症状 HIV及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抗体 持续2-10年或更长 临床表现 III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征 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 IV期--艾滋病 (1)体质性疾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持续1个月以上的不规则发热 体重下降达10%以上 慢性腹泻 临床表现 IV期--艾滋病 (2)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 (3)机会性感染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念珠菌、巨细胞病毒 临床表现 IV期--艾滋病 (4)免疫缺陷继发肿瘤: 卡氏肉瘤、淋巴瘤 (5)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 临床表现 艾滋病分类(CDC/NIH) A类: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PGL B类:AIDS的一般症状和机会感染 C类:神经系统症状和重度的机会感染及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艾滋病淋巴细胞分级(CDC/NIH) I级:CD4+T淋巴细胞0.5×109/L 总淋巴细胞数2.0×109/L II级:CD4+T淋巴细胞(0.2-0.49)×109/L 总淋巴细胞数(1.0-1.9)×109/L III级:CD4+T淋巴细胞0. 2×109/L 总淋巴细胞数 1.0×109/L 临床表现 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肺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巨细胞病毒肺炎最常见。临床上起病隐匿,以发热、干咳、和渐进性呼吸困难为主 胃肠道:口腔炎、食管炎或溃疡;腹泻和体重减轻;肛周疱疹病毒感染和疱疹性直肠炎 临床表现 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癫痫、进行性痴呆、脑炎 皮肤粘膜:卡氏肉瘤,口唇、外阴、肛周病毒感染,霉菌感染,口腔粘膜念珠菌感染、口腔毛状白斑 眼部:弓形虫、巨细胞病毒感染,卡氏肉瘤 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 艾滋病的高危因素,如性乱交、静脉药瘾、输血制品等 诊 断 临床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