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人大常委会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
为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法在我区的实施,6月5日上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某某带领常委会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组对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检查组分别检查了某某餐具公司生产消毒情况、四中食堂管理情况、中百超市食品购销台账、某某蔬菜基地农药残留检测情况、某某食品有限公司瘦肉精的检测情况和某某食料公司添加剂使用情况。
执法检查组还听取了区农业局、区工商分局、区质检分局、区商务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分局等部门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汇报,检查了这些部门执法责任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就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执法检查组认为,自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加强协作配合,运用多种手段促学习宣传,采取有力措施抓安全监管,有效保障和推动了该法在我区的贯彻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两年来,全区没有出现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促进了全区的和谐稳定。
执法检查组指出,食品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贯彻实施好食品安全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意义重大。前段时间曝光的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希望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更广泛、更深入地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切实加强部门联动,真正做到“无缝覆盖、无缝对接、有效监管”,筑起食品安全“防火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执法检查组建议,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推动食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二是食品安全管理涉及面广,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同时要做好协调工作,形成监管合力。三是要积极研究流动商贩、小餐饮经营者、小作坊的监管方法,统筹考虑,做到疏堵结合,既不搞一刀切,也不能放松监管。四是要通过这次执法检查,发现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我区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某某及区法制办有关负责人一同参加检查。
下面是散文两篇,不需要的可以编辑删除!!!
闲时翻翻古书,觉陶公形象非一般君子之所比也,于是细细读之,连缀成篇以为学习之楷模。
陶渊明一生,大约可分三个阶段:出仕前(公元365--392年),出仕中(公元393--405年),归园田(公元406--427年)。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晋末季。其间战乱频繁,国无宁日。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裕建刘宋王朝,陶渊明成亡国遗老,时55岁。刘义龙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十一月,他含恨离世,享年63岁。
陶渊明出身于名门贵族,其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豹,父亲淘贻曾做过太守,县令。到他时家世没落,江河日下。他在29岁时才出仕,任过一些小小祭酒,参军职务。直到41岁时,其叔太常陶夔见其贫苦提用于小邑彭泽县令。
一个大司马的后代,最终成为“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寒士,可悲,可叹!然而这样的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宁困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他在作彭泽令时,为何只在官八十余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会君遣一督邮至见,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孤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在那个时代家世没落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疾恶如仇,是他又一性格特点。《读山海经》是其代表作。共十三首,第一首发端,二至十二首咏读书之所记,末首写了齐桓公不听管仲而任用奸臣易牙竖刁,继而为乱,桓公饥渴而死。他大呼“明处天鉴,为恶不可履“!在他心里“猛志固常在”,他要效仿刑天,他要学习精卫,其济世壮志不亦显乎!他欣赏荊苛,“其人虽己殁,千载有余情“,封建时代,剑客轼君为大逆不道,正因他认为秦始皇独裁,残忍,自然也就该杀!不然这些诗怎会被鲁迅评为“金刚怒目式”诗歌呢?
性格决定人生。淘渊明最终与统冶者完全决裂回归园田,当起了“隐士“。隐士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归园田诗》是他仕途终结,归田生活的开始。他以出仕为“误入尘网”,为“久在樊笼里”,而田园则成为他宁静闲适的修身养性之处,虽有人指责他“乐天安命”“洁身自好”,我们不妨看看那狂放不羁的上代“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那西晋文学家张华,不都因得罪司马氏而遭杀害吗?那素有济世之志而守正不阿的阮籍,也不得不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在“终身履薄冰“的恶劣环境下纵酒谈玄,佯狂放荡度余生!陶渊明也有过“弱龄寄事外“之志,他何尝不想以自己的才华济天下苍生,但在那尔虞我诈,卖官鬻爵贪腐成性的时代,凭着他的性格情趣,归隐或许是其最为明智的作法。我们又怎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要求那个时代的人呢?
陶渊明憎恶统次者,但他却是非常爱国的。宋亡晋后,他“不复肯仕“,他“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不书晋氏年号,“唯云甲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