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7T 3494-2019 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4-07约2.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3494—2019

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

2019-01-29发布2019-03-01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7/T3494—2019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防治原则 1

4防治技术 1

4.1农业防治 1

4.1.1选用抗病或耐病大豆品种 1

4.1.2无病田留种 1

4.1.3精选种子 1

4.1.4合理轮作 1

4.1.5培育壮苗 2

4.2化学防治 2

4.2.1土壤处理 2

4.2.2种子处理 2

5安全防护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症状 3

II

DB37/T349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伟、徐冉、张礼凤、张彦威、王彩洁、戴海英、林延慧、李青、尹秀波。

1

DB37/T3494—2019

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胞囊线虫病害诊断、防治原则、防治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大豆产区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80.37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线虫剂防治胞囊线虫病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2159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NY/T2683农田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DB37/T1550山东省大豆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

3防治原则

以选用抗耐病品种、健身栽培的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综合利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将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内。

4防治技术

4.1农业防治

4.1.1选用抗病或耐病大豆品种

种植抗或耐胞囊线虫病的大豆品种,并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

4.1.2无病田留种

选择用生茬地或未发生胞囊线虫地块生产的大豆种子。

4.1.3精选种子

播前严格精选种子,选用外观完整、饱满、有光泽的种子,剔除病粒。

4.1.4合理轮作

应避免重、迎茬,合理轮作倒茬。胞囊线虫发生田块,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盐碱土和沙地种植要轮作5-6年以上;避免种植或邻近种植胞囊线虫寄主类作物;有条件地区可以实行水旱轮作或短期淹水。

2

DB37/T3494—2019

4.1.5培育壮苗

麦收后采取抢墒贴茬免耕播种;墒情不好时,及时浇水,保障苗齐、苗全、苗壮。

4.2化学防治

4.2.1土壤处理

可采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800g·ai/hm2~2250g·ai/hm2或每667m2用10%噻唑膦颗粒剂2kg~3kg,与适量细土或细沙混匀,或每667m2用5亿活孢子/克的淡紫拟青霉颗粒剂1.5kg~2kg按5%的比例与干土混匀,均匀穴施或条施在种子或幼苗附近。

4.2.2种子处理

播种前3d~5d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严格按照包衣说明进行包衣。可选用30%或35%多·福·克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60~80进行拌种或包衣;或选用5%淡紫拟青霉水剂,按照种子量的1.5%拌种,闷种24h后播种。

5安全防护

在施药期间不得饮酒、抽烟;人工施药时应戴口罩、穿工作服,或穿长衣长裤和雨鞋,施药后用肥皂洗手、洗脸、用净水漱口。

3

DB37/T3494—2019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症状

A.1地上植株

发病初期或发病轻时,大豆植株的症状表现为叶片缺绿,褪色,逐渐黄化,严重时植株矮小,整株叶片黄化,生长瘦弱,逐渐干枯而死。苗期发生严重时,出现死苗,严重者成株期不开花。

A.2地下根系

胞囊线虫初侵入根系时,根表面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根系发育变弱,根系不发达,根瘤数量少,被害部分表皮龟裂,极易腐烂,雌虫成熟后虫体露出根表皮,表现为根上的白色或淡黄色如小米粒大小的肉质颗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