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走向_刘亚敏.pdf

发布:2017-06-15约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理论探索 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走向* 刘亚敏 [摘 要] 对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历史梳理无法脱离儒家 “内圣外王”这一独特的话语体系,在此话语 体系之下对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认识与定位,不单单是一个理想人格的问题,还必然建立在特定的政 治理想、群己关系及价值取向等基础之上。整体而言,中国学校德育使命在理想人格层面经历了从 “内圣外王” 的高扬到 “内圣外王” 的吊诡,在政治理想层面经历了 “精英主义” 的曲变与超越,在 群己关系层面经历了群己和谐的失落与寻觅,在价值取向层面经历了功利主义的泛滥与理想主义的彰 显。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基本内核,为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使命得以确立提供了历史根 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当代走向,即:坚持时代与民族的契合是学校德育使 命的不变追求;“圣性”的失落昭示着学校德育使命的世俗倾向;个人与社会的并重是学校德育使命的 双重需要。 [关键词] 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使命;“内圣外王” [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 718X(2012)11- 0021- 08 学校德育使命是德育主体基于德育功能、德育 一、“内圣外王”:中国学校德育使命 任务而自主确立的价值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的话语体系 面临不同的时代诉求,学校德育使命有着不尽相同 的具体表现。然而,“德育使命”并不是德育专著 “内圣外王”一词首现于道家经典著作 《庄子· 或论文中直接探讨的高频词汇,其相关言说散见于 天下篇》中,虽非儒家首创,却历来被视为对儒家 对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德育内容等的论述之中。 理想人格的经典概括。如:梁启超认为,“儒家哲 20 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德育研究者的使命意识不 学……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 《庄子》‘内圣外王’ 断觉醒,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对德育的使命进行了探 一语括之”[1] ;牟宗三认为儒学是 “内圣外王本末 讨,但基本遵循了 “学校德育的XX 使命(如文化 一贯之道”[2]。 自先秦儒家以来,中国德育思想与 使命、精神使命等)”及 “XX 时代或XX 背景下 德育活动两千多年有据可考的历史中,作为德育目 (如网络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等)的德育使命” 的的理想人格历来受到广大教育家的关注。从古代 的言说逻辑。总之,学校德育使命已经逐渐成为 的 “君子”、“兼士”,到近代的 “新民”与全球化 一个显性问题,但学理层面的系统研究依旧十分 进程中的 “公民”,中国学校德育的理想人格几经 匮乏,有必要系统梳理中国学校德育使命演变的 变迁,却始终没有走出 “内圣外王” 的话语体系。 历史进程,为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确立提供 “ 内圣外王”一词凝结了儒家经典的理想人格,它 历史根源。 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对学校德育提出了内修道 刘亚敏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博士生 430074 *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十一五”重点课题 “学校德育的使命研究” (DEA090284)的阶段性成果。 21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教育科学研究2012′11 德的 “内圣”要求与外统王道的 “外王”要求。然 此之外,孔子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 而,这两方面的要求在中国德育史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