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及推动.doc

发布:2017-08-31约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及推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日渐重要。本文从分析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目前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着手,探讨新形势下推动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职业指导的内涵 职业指导是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用人单位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职业指导与学校教育有着天然联系,但学校并非职业指导的唯一领域,职业指导的领域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与社会职业指导相比,高校的职业指导更注重育人,不仅仅是解决求职者的具体困难,帮助其就业,更重要的是授予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开展高等学校职业指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职业指导形同虚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分配制度向市场方式发生了转变。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而要求毕业生在就业中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有了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被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分配到择业的这种重大转型,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就业走向市场,对大学生来说,是机遇和机会,也是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指导从各方面进行引导和调适,指引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和要求,在就业中改善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状态,实现成功就业。 (二)开展高等学校职业指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初高中阶段属于职业预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就应该重视职业指导,认真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提高认识,初步选择继续学习或就业类别的方向。实际上,在初高中阶段,一方面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应对升学的考验;另一方面由于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的缺乏或因其专业相关性不大,这两大主要制约因素再加上还受到其他一些方方面面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了这一阶段的职业指导的工作的停滞。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刚入学的那段时间,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症状,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些问题的出现,为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必然性。 (三)开展高等学校职业指导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开展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实践的探索,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某种角度上说,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人要,或者是不能被市场所接受,那么这个学校一定是在办学的思路上出了偏差。开展职业指导可以使学校的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紧密联系市场,紧密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树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同时,帮助大学生进行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跟踪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状况,根据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 二、学校职业指导现存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职业指导仍处于探索阶段,工作力度和科学性还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组织体系上。在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对招生和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却往往忽视就业。如今职业指导机构健全、人员充足的学校比较少。一般院校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建立专门机构、强化就业指导更加紧迫和必要。现在每个高校每年毕业生高达几千人,而就业指导所需的人员不到位,场地不到位,辅助工具不到位,宣传与交流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生,忽视了高校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是一片空白。在认识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指导,其他在校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 (三)在指导的功能上。大家普遍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择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是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