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ppt

发布:2018-12-30约3.27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先来回顾传统的教学观 B C D A A B D C 以授为主的 教学思路。 师者,传道、 授业、解惑 也。 学生养成接受式学习习惯,对于创新 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中国传统教学思路 我们知道什么(知识) 知识的容器 教师角色 = 分发知识 传统教学 学生角色 = 接受知识 结果 学习过程缺少知识转化 缺少参与角色 机械的学习动作 树立现代 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 参与者,成为意义建构 的主体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 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 新的教师观 新的学生观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1、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3、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技术科研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具备信息技术科研的初步能力。 5、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任务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 主动学习,及时整理、归纳学习内容 勇于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多与教师、同学和专家交流 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三、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 教材教法 教学论 只对教材、教法进行介绍。剖析教学大纲和教材,教会高师生如何上好课。 研究学科课程在中小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和知识结构,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能力与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评价等问题。 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内容体系的发展 1981-2000年,主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2000年以后,主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组活动 讨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差别 课程起源不同 计算机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产生先于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是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浪潮,由计算机课程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课程目标不同 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情感、能力、常识、伦理道德的一种素养。 课程内容不同 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 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之外,还包含了信息文化的知识。 课程教学方法不同 计算机课程由于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练结合的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中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评价方法不同 计算机课程评价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的知识记忆和检查学生的计算机简单操作;评价常常是量化的,老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功能是激励、诊断和促进教学,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以教师为主但还有学生自己、同伴、甚至家长。 计算机在其中的地位不同 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 ? *** ***Co., Ltd. Page * 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信息技术教学论简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论内容体系的发展 目录 时代背景? BACKGROUND 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由此支撑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同时也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热潮。 前言 FOREWORD 前言 FOREWORD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中小学纷纷开设了 一门新的课程,有的称为计算机教育,也有的称为信息 技术教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