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ocx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数量不能低于400万字,足以证明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名著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技巧与阅读习惯可谓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现阶段部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导致名著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以部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例浅谈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问题详细论述名著阅读教学实践策略,以期提升名著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教学;名著阅读;现状分析;教学对策
引言:
初中处于教育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远比知识教育更加重要。名著阅读作为教学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值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深入研究。结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趋势,名著阅读教学占比较低,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处于停滞状态。为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修身养性,健全人格魅力,名著阅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内外阅读处于脱轨状态
课内外阅读脱轨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课堂教学缺乏拓展性与延伸性。即教师在课内文章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多以教材推荐的书目为主,缺乏教材知识摘录的内容拓展。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名著导读推荐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等等,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则主要将教学目光放在了这一区域,缺乏课文相关知识拓展。如本册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篇长篇编年体史书,全文阅读有难度,可尝试结合其中部分片段选取,促使学生展开阅读。而通常教材课文筛选的名著内容是教学中缺失的部分。
另一方面,课内外文章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掌握的阅读技巧难运用。名著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积累阅读经验,而课内外知识缺乏关联性将会导致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出现误区[1]。名著阅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技巧可谓是学习过程中的调味剂。而缺乏阅读技巧的运用导致学生在阅读中毫无头绪,阅读效率不高成为常态。究其原因,就是课内外阅读知识关联不充分,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的阅读技巧难以有效运用,长此以往,阅读能力的提升流于表象。
(二)学生名著阅读习惯未养成
学生是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要想提升名著阅读教学效率,必须树立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其阅读习惯。假设学生在阅读中被动式执行任务,阅读教学同样会落空。结合现阶段部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名著阅读对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升缺乏辅助性,不会主动投入名著阅读,对于教师安排的阅读任务,也呈现一种敷衍的态度。基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战略,创新名著阅读模式,构建良好阅读环境,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实施教学,促使学生在长期阅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习惯的缺失不仅难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还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提升[2]。在后期接受知识中,这一方面的不足将会导致学生出现跟不上进度的情况。为避免学生埋下不利于学习能力提升的种子,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应彻底剜根。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一)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课内外阅读衔接是促使学生掌握与运用阅读技巧的关键点,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文章挖掘窗口,促使学生在窗口中逐渐步入名著阅读之中,掌握基本阅读技巧。课内文章是带动名著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应尝试在课内文章中寻找突破口。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时,教师可以联合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展开教学,这是一篇讽刺性色彩较重的文学名著,其中《范进中举》可谓是典型。在典型阅读与名著对照中,学生可以尝试将课文学到的阅读技巧运用于名著中,探索讽刺性小说的艺术风格。典型与整部名著的结合是名著教学的关键所在[3]。又如《三顾茅庐》《智取生辰纲》等等,都可以将其与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关联起来,促使学生在阅读技巧的运用与掌握中提升自身阅读能力。
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师可以延伸至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中“望梅止渴”“子猷访戴”等文章都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结合教材文章摘选的名著拓展延伸,既扎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有效联合中掌握阅读技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正是名著阅读教学的开篇之作。
(二)定期组织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名著阅读习惯
阅读实践活动优势有二:一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树立其阅读意识;二则可以辅助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界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基于实践性活动的重要性,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定期组织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广泛的阅读空间。关于名著阅读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在阅读中交换经验,共享资源。由于班级学生爱好各有差异,教师在名著阅读中,应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