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抑制因素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抑制因素研究
摘要:基于陕西省1978-2013年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陕西省农村人均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农村人均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化率和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陕西省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化率对农村人均消费增长具有长期正效应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则会抑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此研究可为促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消费;农村居民;抑制因素;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047.3;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4-04
随着经济增长中投资和出口贡献率的下降,消费正在成为转型阶段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陕西省作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带的核心区和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在投资的驱动下以年均10%的速度迅速增长,如图1所示,投资对GDP影响显著。但从2013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投资和GDP增速下降趋势较为明显,随着投资乘数效应的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并将逐步由投资型经济进入消费型经济新阶段。作为消费对经济影响的主要指标,从对GDP贡献率来看,2014年陕西省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1.0%,其中占总人口45.2%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对地区GDP贡献率仅为8.5%,可见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赢弱。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未来消费潜力大。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因素,为扩大内需提供参考意见。在此对陕西省1978-2013年农村居民消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研究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为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缩小城乡差距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关建议。
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采集1978-2013年36年的年度数据,以陕西省农村人均消费(C)、农村人均纯收入(NI)、城镇化率(UR)、受教育程度(ED)为变量指标。其中,陕西省农村人均消费反映陕西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反映陕西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采用人口城镇化率指标,反映人口的城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来源于农村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反映农村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
2 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协整检验理论,在确定变量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的基础上,剔除调整过程中因数据丢失产生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非平稳数据之间的长期均衡性。通过协整检验理论,将陕西省农村人均消费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受教育程度三个自变量自改革开放后36年的短期动态和长期均衡结合起来,探讨四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及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整体影响。
首先,运用ADF方法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
其次,通过EG方法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协整,即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均衡。主要思路为:两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为yt=α+βxt+εt,其中,yt解释因变量;xt解释自变量,ε、β解释回归系数,εt为随机误差项。用ε表示εt的估计值,α和β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则残差估计值为:ε=yt-α-βxt。如果回归方程残差平稳,则因变量和自变量有协整关系。
最后,采用DHSY模型检验变量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程度,公式为:?yt=β0+β1?xt+(β2-1)(y-((β1-β3)/(1-β2))x)+ε。模型中yt的短期波动?yt既受到短期波动?xt的影响,也取决于ecm。如果yt和xt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可简化为:?yt=β0+β1?xt+λecmt-1+εt。
3 实证分析
3.1 协整检验分析
在不影响数据属性的基础上对各因素数据通过取对数,使数据相对平稳以便于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将处理后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结果得出变量结果均小于ADF临界值,变量序列经过二阶差分后是平稳的,通过平稳性检验且具有常数项。其中,c/t/n分别表示含有常数项:包含常数项、趋势项;无常数项,含有趋势项。p表示滞后阶数,由AIC和SC来确定。***、**、*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由于采取多变量分析,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需要进一步采用多重协整检验法。在此,选取有截距无趋势假设检验情况。结合AIC(-3.544992)和SC(-2.903733)取值最小化原则,最优滞后阶数为3,得到表2。
从Johansen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再对模型进行VECM分析,使变量间联系在长期具有较好稳定性,向量修正模型矩阵如下:
VECM系数取值为负,符合模型检验反向修正的基本要求,对VECM系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显著水平上是平稳序列,通过检验,协整关系正确。因此,根据VECM估计检验结果,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