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全章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荷
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器材:毛皮、玻璃棒、丝绸、橡胶棒、细线等
教学过程:
认识电荷: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塑料尺、塑料笔等 物品,做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的小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距离。
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分别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介绍摩擦起电的现象。提出:“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让学生猜想。
做好课本图5.1-2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在演示实验时,可用细线将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吊起来进行实验)
告诉学生:人们发现用各种各样的物质互相摩擦带的电,或者和绸子摩擦过和玻璃棒带的电相同,或者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所以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元电荷的认识 。
原子的结构介绍:电子是带负电的最小电荷的粒子,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由于各自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就会发生电子的得失,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电荷的定向移动
用验电器检验物理是否带电,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演示图5.1-5所示的实验,演示电荷的定向移动,为下节课的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
教学反馈:
(1)用绝缘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都相互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C、一个带电,两个不带电 D、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二、电流和电路
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重、难点:
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能认识、使用电路图。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给出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分先后两次连接电路,使1 只小灯泡亮、两只小灯泡亮,看谁最快最好!
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问题:你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由有什么疑问?
二、进行新课:
1、认识电流与电路
刚才的灯泡会亮、电机会转,是因为有电流流过它们。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画图时……画实物麻烦又不清楚……
2、认识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
让学生观察“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学生动手:对照刚才的电路,画出电路图
教师更正、规范如下:
3、了解电源和用电器:
要产生不断的电流,就需要一定的装置提供能量来维持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 电源提供的电能哪去了: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灯、风扇把电能转化成我们所需的能量。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讨论: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
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导体有哪些?绝缘体有哪些?
5、认识电流的方向:
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简介电灯、二极管的电流方向。
教学反馈:
(1)铜线在通常情况下呈 性,当将它与用电器、开关、电源连起来组成通路时,铜线中的 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其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流方向总是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B、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能形成电流;
C、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一致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三、并联和串联
三维教学目标: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通过探究,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能说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并联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
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及连接实物图。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过程:
一、思考并讨论:课本p95“想想议议”:一个电源和两个灯泡,要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有几种接法?
画出电路图
显示全部